急性後期整合照護 朝3方向檢討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助患者避免重症後失能。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表示,將就擴大適應症、服務持續時間、後續資源轉介等3方向,於明年上半年啟動檢討、下半年試辦。 健保署103年1月1日起分階段實施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AC),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自103年1月1日起實施,燒燙傷急性後期照護自104年9月9日起實施;其餘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病患等照護,則自106年7月1日起實施。 石崇良示,急性重症發生後,把握黃金治療期有助挽回失能,助維持患者在社區獨立生活能力,推動PAC盼透過復健介入,減少後續失能狀況。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石崇良表示,高齡者加上本身疾病,都可能造成身體功能下降,有多重慢性病患者在急性重症發生後復原時間也較長,且可能造成功能快速衰退等,這類狀況可能會越來越多,如敗血症也有可能造成患者身體功能快速下降,因此將針對PAC進行檢討。 石崇良說,PAC有3大檢討,第1是擴大適應症,以敗血症為例,多重慢性病患就算感染控制好了,可能仍需要復健。第2是服務時間長度,因現在PAC有固定時間限制,以1個月為原則,但每人病情、狀況不同,將討論是否要給予彈性調整空間。 第3則是PAC後,如何銜接居家醫療,或社區長照服務或住宿式長照機構。此外,目前論日給付的方式,將配合上述討論,重新修訂檢討。 石崇良說,預計明年上半年針對上述3個方向進行檢討與修正評估,下半年進行小規模試辦,預計最快可在籌編115年總額時,納入新模式,並在方案確認後擴大實施。

Read MoreRead More

在宅照護 擬先增安寧病人

本報綜合報導 健保署今年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模式,初步適用對象僅感染症。健保署長石崇良28日說,明年擬先納入安寧病人,預計明年下半年研議是否擴大至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 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高達20%,高齡者照護需求高,在宅照護將是解方之一。健保署7月1日起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上路,現行對象為感染症,包含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3類。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理事長李啟明指出,目前針對病患的黃金復健期,健保署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僅給付出院後3~6個月,但心衰竭病人終身必須與疾病共存,且面臨病況時好時壞的困擾。 李啟明直言,當患者病情變化,他都會坦白告訴對方,確實住院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但「醫院很髒」,不確定是否會引發其他感染問題,若心衰竭照顧好,卻因感染症死亡,絕非醫療團隊樂見。 此外,李啟明指出,不少個案管理師在6個月後因為和病人感情好、不忍心放手等種種因素,仍持續提供患者服務,手上要管理的個案彷彿滾雪球般越滾越多,靠個管師燃燒生命撐住,最後受不了就離職,同樣成困境。 李啟明認為,如果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能把心衰竭患者納入,站在學會立場樂觀其成;現在病人居家疾病監測,仰賴病人自我評估回報,應考慮透過穿戴式裝置,將病人數據上傳至雲端,當病況發生變化,發出警報讓醫療團隊即時介入,以視訊看診或派人至病人家中,是較聰明管理病情方式。 石崇良表示,在宅急症照護計畫預計明年先納入安寧病人,此類病人有時會遇到電解質不平衡、貧血等需要醫療介入情況,後續才會考量納入其他更複雜的慢性疾病,預計明年下半年開始研議包括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在宅急症是試辦計畫,第一線團隊仍在摸索,不希望一次納入太多適應症。

Read MoreRead More

〈醫師專欄〉保守療法處理踝關節扭傷

■吳重達 隨著時代推移,過去不必開刀的傷都變成要趕緊處理才有機會「趕快」好的嚴重問題。運動風氣興盛,受傷者當然增加,最近來門診做踝關節急性扭傷後手術與否諮商的病人有增加的趨勢。 踝關節是個穩固、但構造複雜的關節。前下脛骨─腓骨韌帶、後下脛骨─腓骨韌帶、橫向韌帶、骨間韌帶、三角韌帶與骨間膜形成環狀韌帶聯合組織保護上踝關節;前距骨─腓骨韌帶、跟骨─腓骨韌帶負責下外踝,下內踝則由三角韌帶負責。 運動踝扭傷絕大多數是足面向內的「翻船」,踝關節外側承受巨大的張力,此處的韌帶由前距骨─腓骨韌帶開始受傷;作用力越大,傷勢就往上延伸,造成嚴重高位踝關節扭傷。 韌帶只拉傷、沒有斷裂屬1級扭傷,部分斷裂為2級,完全斷裂是3級扭傷。由於踝關節的韌帶群都屬血液循環良好的組織,只要做出正確診斷,以保守療法處理都可以得到不錯的療效且預後良好;2級以上的扭傷必需固定踝關節(石膏、副木、護具固定),等6週韌帶癒合後再復健。再嚴重扭傷約3個月後應該都可恢復運動。 美國Rutgers大學針對嚴重高位踝關節扭傷,以保守、非手術療法處理的運動員做了平均18年以上的追蹤(美國骨科運動醫學雜誌,2024年9月),病人滿意度良好,再受傷率不高。X光追蹤,大多數有退化性關節炎,但都沒有顯著症狀,不影響生活與運動。 醫師自己在18歲(1970年)左右左踝發生3級扭傷,當時被傳統療法搞了好一陣子,後來也沒做任何「正式」處理。如此過了50年以上,勘稱受傷自然史追蹤的最佳典範。 醫師的左踝當然有關節炎,退休後卻網球照打,每週跑10公里,健行遍台灣,最遠是完成西班牙連走32天、至少750公里的朝聖之路。 因此,踝關節扭傷先以非開刀、保守療法處理應該是病人與醫者的第一選擇。 (作者∕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Read More

冷氣團來襲 國健署籲把握護心4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來冷氣團來襲,氣溫將持續降低。國健署提醒,跨年狂歡謹記「外出頭頸部與四肢保暖」、「不可喝酒取暖」、「小心隨身保暖用品低溫燙傷」、「注意心臟病或中風前兆」4招,安心迎新年。 歲末將屆,許多人準備迎接跨年活動,國健署表示,近來隨大陸冷氣團與東北季風的影響,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民眾參加跨年活動時應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長者與心血管疾病患者。 國健署說明,每當氣溫驟降與天氣濕冷時,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更容易造成血壓升高,造成心肌梗塞和中風急性發作機會大增,平常更須注意血壓變化。 為預防低溫引發心血管疾病所導致的重病或死亡,國健署分享幾個保護心血管訣竅,首先外出時,頭頸部與四肢末端的保暖尤為重要;就算在家也不能輕忽,夜間或清晨起床時,須先活動四肢及身體,手扶床邊腳步穩妥再行走。 再者,年末聚餐頻繁,國健署提醒應避免大吃大喝,須注意均衡飲食;建議隨身攜帶溫開水,少喝含糖飲料,「更不要喝酒取暖」;另,天冷時民眾常會使用電毯、暖爐,及暖暖包等來加強保暖,應小心低溫燙傷,建議在隨身保暖用品外,包一層毛巾或布再使用。 國健署也強調,最重要的是留意心臟病或中風徵兆,若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出現「微笑、舉手、說你好」做不到任一個動作的中風徵兆,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期。

Read MoreRead More

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程 明年起調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7日公布,自114年1月1日起,調整幼兒常規A型肝炎疫苗接種時程,為滿18個月及27個月分別接種1劑,請家長依時程攜帶幼兒接種。 疾管署說明,A型肝炎(下稱A肝)主要是經由食用受汙染的食物、飲水或人與人或受汙染物品直接接觸及親密接觸而造成感染,接種A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國內幼兒常規A肝疫苗接種時程原為滿12個月及18個月接種第1、2劑,考量國際間疾病預防及接種建議,第1劑可於12至23個月接種,間隔6至12個月接種第2劑,經提案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自114年1月1日起,幼兒A肝疫苗接種時程調整為滿18個月及27個月分別接種第1、2劑。 疾管署建議,第1劑可與五合一疫苗第4劑同時接種,第2劑則與日本腦炎疫苗第2劑一同接種(分開不同部位),可提升接種率,同時降低A肝疫苗第1、2劑常發生接種間隔不足之誤失,保障幼兒免疫保護力。 疾管署表示,目前幼兒公費A肝疫苗是由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贈,接種1劑後,就有9成以上的保護力,完成2劑疫苗接種,可維持保護力達20年以上。 此外,對於114年1月1日以前已接種第1劑之幼兒,應間隔至少6個月至12個月完成第2劑,請接種單位留意接種間隔並協助民眾妥為預約,確保接種效益。

Read MoreRead More

衝刺春節安全庫存 捐血月起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逢年節前後,較容易發生血源短絀的狀況。明年春節共有9天連假,為儲存足夠的血液庫存量,台灣血液基金會捐血月活動27日起跑,籲民眾踴躍挽袖,盼1個月內把安全庫存量衝到10天。 血液基金會表示,年節假期長,出國旅遊者增加,此時天氣多變,感冒民眾增加,種種原因,使得捐血人數大幅減少。但需要用血病人卻不能放假,血源籌備更加重要。 截至113年11月底,較去年同期供應量減少2.5%,約6萬4千多單位;捐血量較同期減少3.1%,約8萬袋。 血液基金會表示,目前全台安全庫存量不到7天,用血已經很吃緊,以台北中心為例,O型以及A型血最告急,分別只剩下3.1天、4.4天。 血液基金會表示,捐血月從113年12月27日開始至114年1月27日止,以「捐血有你,熱血相挺」為主題,籲請民眾能在出遊過節前,一起儲備春節期間的醫療用血。

Read MoreRead More

Novavax JN.1疫苗 元旦起開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由於歲末聚餐、跨年活動、春節連續假期探親旅遊等活動頻繁,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上升,疾管署27日表示,今年共採購20萬劑Novavax JN.1疫苗,自明年1月1日起,提供滿12歲以上且尚未接種Moderna JN.1疫苗者接種1劑,優先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 疾管署說明,目前Novavax新冠疫苗藥品許可證為XBB.1.5疫苗(病毒株變更JN.1疫苗刻正審核中),惟因疫苗貨源有限(該批同批號疫苗已供應予德國、奧地利及新加坡),故基於防疫及民眾接種需求考量,為預防因應冬季可能之新一波疫情,提供不適合接種mRNA疫苗者接種之需。 此批20萬劑疫苗係依傳染病傳防治法第51條專案進口,即無檢驗封緘程序,疾管署依同法將請食藥署協助行政檢驗進行疫苗安全性(及效價)試驗。 疾管署表示,由於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目前Moderna JN.1疫苗供應充足,建議尚未接種民眾,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群盡早接種,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Read MoreRead More

晚期HER2乳癌新藥 最快2月起給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乳癌蟬聯20年為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針對晚期HER2乳癌新藥,健保署近期公告同意收載晚期HER2乳癌新藥,最快114年2月1日上路最快114年2月起給付,預估每年1172名乳癌病友受惠。 衛福部111年台灣癌症登記年報顯示,乳癌新增超過1.7萬人,並且死亡率仍逐年上升,總統賴清德「健康台灣」瞄準119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健保署繼今年擴大早期HER2乳癌藥物給付範圍,於113年12月19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同意收載多項新藥及擴增藥品給付規定,包括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最快114年2月健保生效。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這次含trastuzumab deruxtecan成分藥品同意收載用於「HER2過度表現的轉移性乳癌第2線治療」及「ER、PR陰性且具HER2弱陽性表現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的第2線治療」,預估每年1172名乳癌病友受惠,提高轉移性乳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耀仁說,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早已是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2線用藥首選,晚期新藥健保給付接軌國際,未來臨床試驗台灣將不缺席。

Read MoreRead More

自律神經檢測 預防壓力壓垮健康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壓力是健康隱形殺手,長期壓力會導致交感神經持續亢奮,進而引發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情緒障礙等健康危機。醫師指出,自律神經檢測不僅是了解壓力影響的工具,更是一種預防健康危機的關鍵方法。 據衛福部2022年研究數據顯示,高達68.7%國人曾面臨壓力產生的生理或心理不適。美兆健檢診所神經內科顧問醫師尹居浩表示,自律神經是人體協調內外平衡的核心系統,主要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分別應對壓力與身體修復,兩者的平衡決定了身心健康狀態。 當壓力過大或生活作息紊亂,自律神經系統容易失衡,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障礙甚至心理問題。「自律神經的平衡就像人體的一座『壓力閥』,當壓力負荷超過調節能力,健康危機便會逐漸浮現。」壓力會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導致高血壓、心跳加速等症狀;或副交感神經功能減弱,使身體無法進行有效修復,長期下來將引發健康危機。例如交感神經亢進增加血壓與心臟負擔,長期可能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整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過多,干擾血糖與脂肪代謝,進而導致糖尿病與肥胖等代謝疾病。還有副交感神經不足,可能引發失眠、焦慮與憂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另自律神經失衡會影響免疫反應,免疫系統低下使身體更易受感染或發炎。 自律神經檢測透過先進儀器如心率變異性分析(HRV),能清楚呈現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活躍程度,進一步反映受檢者的壓力適應能力與身體恢復狀況。若數據顯示交感神經過於活躍,醫療團隊可提供壓力管理計畫與生活習慣改善建議;而對於副交感神經活性低的患者,則可透過特定運動與飲食策略,強化身體修復機能。

Read MoreRead More

境外移入瘧疾 國內新增1例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個案為20多歲本國籍女性,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發病確診在杜拜治療改善,返台卻又復發,經治療後狀況穩定,目前在家休養中,衛生單位將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管署表示,個案今年11月上旬曾至非洲盧安達,但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11月20日在杜拜當地診斷瘧疾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11月30日返國,12月21日因出現發燒,伴隨寒顫、骨痛、肌肉痛且無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至醫院急診,經診斷為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再發。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截至12月24日共計9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較過去5年(2019-2023年)同期2-7例略高,分別為5例外國籍及4例本國籍,其中1例死亡。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檢出病原體為5例惡性瘧、3例間日瘧及1例三日瘧。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