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解放軍試射洲際導彈—驗收既有戰力,並非戰略嚇阻美國

張競

9月25日中國大陸繼44年前1980年5月間,向南太平洋公海實施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射後,再度進行同類測試。當日新華社隨即發布新聞電稿內容如下:「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9月25日8時44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1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此次導彈發射,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達到了預期目的。中方提前向有關國家作了通報。」

大陸解放軍火箭軍向太平洋海域試射一發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作者提供)

解放軍實施此種武器測試軍事活動,必然會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同時亦會遭致各方在各個層次,其中包括國際政治、軍事戰略、野戰用兵以及武器科技等不同面向進行研判分析。本稿件將藉由討論試射過程重要關鍵資訊,以便解讀此項測試相關政治意涵,提供各方參考,並祈請不吝指教。

首先面對國際社會各項軍事作為,若無特定政治目的,就必須依據國際規範保持既定透明度,若是具有特定政治目的,亦必須透過發言體系,將軍事行動全貌說清楚講明白。就本次洲際彈道導彈試射來說,中國大陸在試射前以編號HYDROPAC 3118/24(91,93)以及HYDROPAC 3121/24(83)分別針對菲律賓附近海域與南太平洋海域,發佈兩份航行警告通告。並在通告中明確以HAZAROUS OPERATIONS, SPACE DEBRIS表述將有太空飛行物殘骸向海濺落。

同時另以A3054/24、B3891/24、B3892/24以及A1190/24等四份飛航安全通告(NOTAM:Notice to Airmen)分別就發射地點外海、第一節推進器殘骸濺落區、第二節推進器殘骸濺落區以及最後彈頭酬載向海濺落區,提供飛航危險範圍詳細經緯度以及管制時段通報資訊。所以嚴格來說,中國大陸完全符合國際規範,對於可能受到影響之海上船舶以及空中飛行器,都透過正規管道提供適當與充分資訊之預警通報。

除此之外,北京亦透過外交管道或是軍事外交聯繫機制,向可能受到影響相關國家具體通報試射詳情。依據美國國防部在試射後回應媒體詢問時,所明確提出與表達正面評價,再加上兩節推進器在解離後,殘骸重返大氣層並濺落於菲律賓周邊海域,但是馬尼拉並未提出任何負面反應,基本上通報相關國家程序應當算是相當完備。

當然東京方面曾由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向媒體公開表達日本未獲得北京通報,因而對此有所不滿;但若細查日本政府相關海事與飛安主管機關,都曾經依據前述通報,再繪圖轉發相關航行警告與飛安通報資訊,因此要是日本政府在並非毫不知情前提下,同時相關飛航軌跡並未通過日本海域與空域,對此若是還要強調未獲北京告知,實在就有點強辭奪理。其實東京應當向華盛頓抱怨,未與其分享如此重要情報,而不是對著北京找碴抗議聲稱未被尊重。

在此次試射後,許多政治評論者與軍事觀察家都不斷高估此項測試所具備政治意義與戰略意涵;亦有相當多媒體報導拼命亂灑狗血,指稱北京藉此向美國示威恫嚇,但是當華盛頓事先已經獲得通報,事後依據美國社會主流媒體對於此事報導與評論規模以及強度,再觀察美國政府對此所發生明與反應,甚至再加上各個金融資本市場並未受到任何衝擊,政論名嘴認為此試射將會改變太平洋區域軍事態勢,甚或是北京與華盛頓權力架構關係,恐怕都是言過其實胡亂吹噓不值得採信。

吾人必須理解,儘管此次確實是不同於以往解放軍所曾經多次實施過,以高仰角等效射角來測試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射確實在武器工藝上有其必要性,但是透過高仰角等效彈道進行試射,其實就可以獲得相當可信數據與參數。而且依據新華社新聞電稿,本次係“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有效檢驗武器裝備性能和部隊訓練水平”,因此本次試射與1980年5月為研發東風五型洲際彈道導彈,所進行兩次全射程飛行試驗,在本質上具有相當明顯差異。

其實從本次未曾派遣特遣編隊,前往南太平洋預定彈著濺落區,回收彈頭酬載與實驗遙測裝備;同時僅派遣兩艘航天測量船負責監測追蹤全程彈道軌跡,就更是擺明只在於驗收既有戰力,而非在武器工藝與作戰實力上追求另有突破。

而這兩艘航天測量船全程依據國際法規開啟船舶自動辨識系統,其動態更是完全透明。其中遠望五號是在基里巴斯最東端加羅林環礁(Caroline Atoll)東北約 210 浬海域,遠望六號則是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最南端,卡平阿馬朗伊環礁(Kapingamarangi Atoll)東北約 80 浬海域;分別負責追蹤中段飛行彈道軌跡,以及彈頭酬載與最末級推進器,重返大氣層指向濺落海域之終端彈道軌跡。

在此必須強調,本次試射成功並未改變國際社會任何權力結構關係,同樣對於華盛頓來說,其實亦未產生任何更多或是更強戰略嚇阻效應;此因首先根據試射過程來說,華盛頓已經接獲通報,整個過程亦相當透明,因此並無任何意外可言。其次就所試射武器型號來說,早就是已經列入火箭軍現役部隊編裝,並且擔任戰略值班任務之武器系統,本來就已經過多次試射與檢驗,因此試射成功完全不令人意外,因此亦不會產生額外嚇阻效應。

儘管本次試射過程,解放軍在技術細節上還是有所保留;特別是在終端彈道突防與多彈頭分導技術上,其實並未拿出壓箱底本事展現在世人之前。但過去數年來,美國政府官員與智庫專家學者,不斷聲稱中國大陸在擴充核武數量,假若華盛頓並未認定其洲際導彈與核武器工藝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在質的面向上沒有問題,怎有可能會在數量議題上猛做文章?

所以經過試射驗證出洲際彈道導彈品質經得起考驗,其實早在西方意料之內,這就是為何其所能獲得額外戰略嚇阻邊際效應相當有限真正原因所在。與其跟著政論名嘴胡亂認定本次試射會顛覆國際社會當前權力架構,毋寧認真思考為何西方仍能老神在在,氣定神閒面對此次試射,卻沒有顯露出史潑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恐慌情緒真正原因所在。

歡迎批評指教!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本文為菱傳媒授權刊登,

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1751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