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生術後腸阻塞 3次針灸排便

中醫全聯會指出,針灸可調節身體的氣血,對強化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之功效卓著。(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21歲的女大學生左大腸憩室破裂,外科手術後造成腸阻塞,所幸經3次針灸後就可順利排便;因免疫系統問題造成修格蘭氏症之乾眼患者,經針灸後淚液分泌也有明顯改善。中醫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17日指出,針灸可調節身體的氣血,對強化神經系統和免疫功能之功效卓著。

馬偕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指出,21歲女大學生1年前因左大腸憩室破裂接受手術切除大腸破裂處及橫結腸人工肛門,今年8月初住院進行人工肛門接回,但術後3週仍未排氣及嚴重腹脹,經會診中醫,於1週內針灸3次後,女大學生即能順利排氣與排便,腹脹消失及可進食,經會診中醫以針灸治療後1週即出院休養。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張清貿指出,修格蘭氏症之女性患病是男性的14倍,會造成眼乾、視線模糊,甚至感覺眼中如有砂礫般的不適,特別好發於45至55歲的女性族群。即便使用人工淚液,大多數患者仍無法徹底擺脫乾眼折磨。

張清貿表示,北榮與陽明交大中醫系合作,對50名修格蘭氏症患者及50名乾眼症患者進行了為期8週的試驗。結果顯示風池與攢竹穴針刺治療後,患者的淚液分泌量顯著增加,並減少了人工淚液的使用頻率。相比對照組眼淚僅0.18到0.64mm之改善,針刺組的淚液分泌量最高達到8.15mm,效果顯著,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台灣明年就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且45歲以上人口超過一半,退化性關節炎將成困擾中老年並嚴重危害生活品質的慢性病。北市聯合醫院昆明院區中醫針灸科主任蔡曜鍵指出,經對患者血海、梁丘、犢鼻、膝眼等穴道進行針灸及電針,都能有效緩解疼痛,平均每次治療均能緩解40%以上的疼痛,且每週針灸1次就可維持效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