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胸悶頭痛 竟罹青光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75歲的張姓婦人罹患青光眼已30年,多年前因為胸悶、頭痛,到各醫院心臟科求診,看了1年都找不到問題,頭痛到無法長時間久站、甚至會嘔吐,最後在醫師建議下做眼底檢查,才發現罹患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第2大致盲原因,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發病過程悄無聲息,等到患者察覺時,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醫師28日提醒,早期發現與持續監測眼壓是保護視力的關鍵,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有利及時介入治療,避免視力受損。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28日提醒,許多人忽視青光眼潛在危險。呂大文說明,張姓婦人所罹患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在亞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心慌、喘不過氣來的現象,甚至還可能會頭痛,因此約有10%到15%患者會到神經內科或心臟科就診,須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尤其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年齡大於50歲,遠視100到300度者要注意。

對於青光眼患者,須注意憋氣、倒立、重訓和仰臥起坐,都可能造成眼壓上升,其中尤其須注意鍛鍊時要避免憋氣。此外,若在10分鐘內喝下500c.c.的水,也會造成眼壓快速上升,因此建議患者要少量多次喝水,每次不要超過150c.c.、間隔半小時,對眼睛會比較好。

三總眼科部醫師宗大欣表示,青光眼發病悄無聲息,且呈現年輕化。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9%青光眼患者年齡不到49歲,因此,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是有效管理青光眼的關鍵。

不過,超過70%的眼壓高峰發生在門診外的時間,特別是在夜晚至清晨或姿勢改變時,就像血壓一樣。宗大欣指出,眼壓平均值偏高、突發性眼壓升高和眼壓波動大是青光眼的三大眼壓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子多在夜晚或清晨時段出現,難以在門診檢測,因此,居家眼壓測量對於長期管理息息相關,幫助患者輕鬆掌握眼壓變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僅是青光眼患者,宗大欣提醒,40歲以上、糖尿病患、高度近視及有家族遺傳史的高風險族群,每年甚至每半年應進行青光眼篩檢。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