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會改革釋憲過後,朝野僵局能解?

倘若執政黨倨傲心態在國會改革釋憲結果出爐後變本加厲,化解朝野僵局難矣!圖為朝野針對總預算案進行攻防。(中央社,資料照)

憲法法庭宣布國會改革法案釋憲判決後,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高呼憲法光復,但國民黨、民眾黨卻一致撻伐,朝野反應南轅北轍。此次釋憲不僅引發憲政爭議,甚至延燒到國內政局;尤其是立法院內總預算案卡關停滯不前,在野黨還將高度爭議法案排入議程,國會瀰漫山雨欲來之勢;朝野僵局能否有解?備受矚目。

持平而論,此次釋憲結果看似朝野互有勝負,但實際上國會改革法案當中讓立法院得以發揮強力監督力量的「牙齒」都被拔光;甚至若干大法官色彩濃厚,也未迴避此次釋憲,部份釋憲內容反被批為憲政災難,因此「政治介入」之說不脛而走,凡此皆已埋下激化朝野對立的伏筆。釋憲過後,賴總統似乎釋出善意,表示願到立院國情報告,但在野黨卻將之視為作秀之舉,直言「不必來了!」由此即可看出朝野對立近乎無解。

就國會改革法案釋憲過後的政情發展來看,「以牙還牙」的態勢已然拈弓搭箭:儘管立法院已將總預算案排入十一月一日報告事項,有望付委審查,但朝野三大爭點依舊未能取得妥協;大法官、考試委員以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等人事案尚未展開審查,釋憲過後不確定性陡增;《財政收支劃分法》、《憲法訴訟法》兩部法律部份條文修正案在立法院展開攻防,朝野立場迥異,尤其《憲法訴訟法》更直指憲法法庭。簡言之,朝野過招的深水區還在前面。

諸多朝野死結越綁越緊,但目前雙方仍然互相緊咬不放,政情走向更顯詭譎。可能性之一,朝野繼續大打焦土戰,讓爭議法案躺在立院動彈不得;其結果大致為,就算總預算案在今年年底出不了立法院,根據《預算法》規定,政府該收的稅費照收、該付的錢照付、該做的事照做,一般政務不受影響;修正財劃法反正已喊了二十五年,繼續喊下去也就繼續喊下去;倒是新任大法官、考試委員、NCC委員人選恐將繼續晾著。

可能性之二,朝野針對若干重大爭議事項取得妥協。例如,儘管憲法法庭判決立法院不能主動邀請總統進行國情報告,也不能要求國情報告後即時詢答,但賴總統仍可釋出更大善意,透過朝野協商同意回覆立委提問,如此既可免除違憲爭議、履行自己競選總統時的承諾,亦可為憲政慣例開創先例;何況五月十三日朝野就曾針對總統國情報告進行黨團協商,當時國民黨並不堅持即問即答,關鍵仍在能否按此取得協商共識。

再如,總預算案的三大爭議當中,原住民禁伐補償金乃依法必須編列,但行政院卻想討價還價。持平而論,儘管《憲法》第七十條規定「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但一方面要求原住民禁伐補償金依法足額編列並非立法院在審查總預算案時所提出,法律也未禁止立法院立法增加歲出,《預算法》第九十一條即有相關規定。換言之,只要行政院能夠依法足額編列原住民禁伐補償金,擋在朝野之間的大石頭自然可以先搬走一塊。

質言之,朝野對立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民進黨的「戰狼」心態作祟,賴清德先是要求民進黨立委反守為攻,還放話「青鳥會飛出來」;綠營對總預算案屢屢情勒在野黨,不顧即使總預算案沒過關,延續性或經常性經費仍可如常支出的法律規定。倘若執政黨這般倨傲心態在國會改革釋憲結果出爐後變本加厲,化解朝野僵局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