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免疫功能紊亂,進而侵犯人體多處關節。中醫治療以補虛、祛邪、通絡為主,評估患者症狀及體質,調整藥物及穴位針灸,緩解患者疼痛。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類風濕性關節炎致病原因一般認為可能跟感染、遺傳、荷爾蒙等有關;除關節外,還會侵犯眼睛、心臟、肺臟、腎臟、神經、血管等其他器官。若不及時治療則會進展到關節變形、甚至失能。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主要給予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劑、生物製劑來治療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痺症」、「歷節」等範疇,根據臨床表現的差異而有「行痺」、「痛痺」、「著痺」、「熱痺」等不同病名,會發生本病是正虛(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及邪氣(風、寒、濕、熱、痰、瘀)阻滯經絡所致。隨著病程日久,正氣會虧虛,邪氣可能進一步深入侵犯到臟腑。
中醫治療以補虛、祛邪、通絡為主,使用的處方有防風湯、烏頭湯、薏苡仁湯、宣痺湯、三痺湯、獨活寄生湯等;針灸具有止痛、調節免疫及改善循環的效果,臨床上常用曲池、外關、合谷、八邪、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衝、八風等穴位來緩減關節疼痛。
許益彰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及病程不盡相同,只有少數患者僅有短期症狀,大多數患者則終其一生與本病相伴,置之不理則預後不佳;目前沒有任何有效的方式可以治癒及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現行治療主要在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早期發現、治療、追蹤絕對必要,透過中醫師評估患者的症狀及體質,調整適合的藥物服用及穴位針灸,緩解患者的疼痛,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