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玉
〈立秋〉詩:「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笑豐收。盛夏雖逝虎猶存,寒蟬高唱不休止。」此詩繪就了立秋後大自然絢爛多彩的畫卷。諺語雲:「立秋早晚涼颼颼」,意味著立秋的腳步漸近,早晚溫差悄然變化。
立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位使者,與春分、秋分、冬至齊名。它象徵著夏的熱烈過去,秋的寧靜來臨。草木到了這個季節,開始孕育果實,人們也迎來了收穫的時刻。立秋的訊息伴隨著梧桐葉的飄落而傳達,古人雲「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史書記載,宋朝皇宮在立秋之日,會將梧桐樹移入殿內,等待著它宣告秋季的到來。那場面中,皇帝、官員、宮女、太監,共同見證這一時刻,頗具儀式感。
立秋之際,天高雲淡,令人心曠神怡。俗語說「立上秋,把晌丟」,意指立秋後,白晝與夜晚逐漸等長,不再有午間的炎熱休憩。而立秋仍處在炎熱的伏暑之中,正如諺語所說:「一伏蘿蔔二伏菜」,形容農忙時節人們緊鑼密鼓地勞作。
在文學與生活的交織中,立秋不僅是季節的更替,更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每逢立秋時分,人們既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也體味到了歲月的流轉與生活的韻律。在這季節的輪回中,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哲理。
立秋之際,寒氣將至未至,天地間自有一番詩意。王勃有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描繪出秋日天際之遼闊,色彩斑斕,形神兼備,遂成千古絕唱。
李白有詩「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盡述秋風之浩蕩,秋雁之高飛。面對壯美之景,誰人不生豪情?飲宴高樓,把酒言歡,快哉矣。
王維的〈山居秋暝〉,寫空山新雨後,晚來秋意濃。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竹林喧鬧,浣女歸家;蓮葉搖動,漁舟下劃。在唯美景句裡,隨意春芳歇去,王孫亦可留連。詩中之意境深遠,情感真摯,令人陶醉。
楊萬里的〈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描繪綠池落盡、紅蕖凋零之際,荷葉猶開如小錢之狀。此等景象逼真,情感真摯,故而意趣盎然,最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