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聽損 增加腦部退化風險

台北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部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明改善聽損的重要性。(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通勤喜歡聽音樂,長期戴耳機可能導致聽力受損,食藥署11日指出,老年人聽損如未改善,可能增加腦部退化的風險,新生兒如有先天性聽損則會嚴重影響語言學習及腦部發展,而受損聽力如果無法透過治療復原,建議可配戴電子耳改善。

台北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部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新生兒若有先天性聽損,將嚴重影響語言學習及腦部發展。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高,多半在出生3到6個月就能確診,臨床上有許多聽損兒因早期治療,表現跟一般正常孩童無異,甚至還有人獲得總統教育獎。有1名現在高二升高三的聽損少年,開刀加上復健良好,日前還獨自帶著雙聾父母到日本旅遊。

林鴻清表示,成人後天性聽損最大影響就是口語人際溝通障礙,增加憂鬱、認知能力下降和增加失智風險,臨床上有1名60多歲女性,在朋友陪同下就醫,原本無法與人溝通,評估後接受置放電子耳手術當天就能與朋友聊天,如重獲新生;盼健保擴大給付成人裝置單側人工電子耳。

林鴻清指出,可能導致聽力損害的原因,包括老化、中耳炎惡化、耳毒性藥物等,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噪音性聽損,除了長期暴露高噪音工廠,隨科技進步,捷運上常可看到民眾戴耳機聽音樂,若長期佩戴暗藏聽損危機。

食藥署指出,並非所有聽損者都適合安裝人工電子耳,若是聽神經缺損、萎縮或中樞聽覺認知系統受損患者即不適用。人工電子耳屬於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食藥署先前發出39張人工電子耳許可證,均為國外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