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女中二年十七班 ◎李咨儀
曾閱聽無數影視、文章敘寫童年的美好與無憂,我卻未曾能夠與這些描繪或論述共鳴,更未曾因這些話語憶起某個美好畫面,甚至對於國小之前的記憶一片模糊,直到近幾年才意識到原因:我的童年,是一次次人際挫折串接而成的,並非無憂無慮的美好。
人際社交的應對進退,似乎是一項我未能擁有的天賦。我雖然從不是膽怯害羞的孩子,但行為及言語的不加修飾,加上不懂得將心比心和換位思考,使我在求學階段未曾屬於班上的中心群體,國小和幼兒園時甚至一度成了被排擠、孤立的對象。
彼時的我選擇逃避,躲進閱讀與創作帶給我的想像世界中,以此獲得喘息空間和難得的歸屬感。漸漸的,我在班上擁有了自己的定位—那個下課時仍抱著書看的女孩。我避開了自己所不擅長的交際和小圈圈的交流,在僅我一人的天地裡自得其樂,晃眼也就這麼度過了小學六年。可我仍會在意,會糾結於我未曾聽說也未曾受邀的聚會,會羨慕那些有全班同學幫忙慶生的孩子。我曾盡力釋出善意,卻換不來真正知心的好友,更無力加入那些早已形成的「上流階層」。於是在課業與競賽之外,我的國小回憶幾乎都是被有意忘卻的空白。
然而,我在離群之下卻似乎更能做自己,透過專注於自己所愛之事,我往往能自得其樂。隨著年紀漸長,也許我較能稍許修飾自己的言行,因而交到幾名頻率相近的知己好友,在往後的人際應對上也成熟許多,不再處處受挫。時至今日,我仍甘於做那離群的孤狼,而非合群的綿羊,在合群與離群之間,我選擇做自己,而不強求人際上的成就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