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中山大學新海研三號 首航南海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科技部交由國立中山大學管理營運的海洋研究船「新海研三號」五日展開科學首航,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洪慶章擔任領隊,從高雄旗津出發,前往南海北部海域進行「海洋碳循環及環境變遷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調查及採樣」。
「新海三」搭載跨時代五大新型儀器,包括動態定位系統、超短基線水下定位系統,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聲納同步運作器及海底地質剖面儀,未來將協助中山團隊挖掘更多潛藏深海的研究寶藏。
洪慶章表示,「新海研三號」科學首航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研究並證實颱風對南海寡營養海域的海洋食物鏈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颱風經過的海域,水深約都在一千公尺至數千公尺之間,這片海域的海洋浮游生物在夏天會因為暖化造成海水分層作用,營養鹽不容易被傳送到表層而熬熬待哺,以往的研究都是透過衛星看表面的藻類濃度多寡,水下的海洋生物活動幾乎看不到。
他說,最新的船上的動態定位系統可讓船隻靜止於海面,保持穩定,不因船身晃動而影響採樣的準確度,是一套很先進的設備,團隊期能帶回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洪慶章指出,此次將前往距離高雄約一百五十海浬的南海北部海域,進行海洋碳循環研究,分析非颱風期間的海洋生物吸碳量,這對未來進一步剖析海洋碳循環有極大助益;他強調,以前的颱風研究受限於研究船的設備與功能,都是在水深二百公尺內的大陸邊緣海域上進行調研,「現在有了『新海研三號』,我們可以前往更深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