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湯朝村/嘉義縣報導
大林慈濟產後護理之家日前發現發現一位入住的新生兒有異狀,帶著產婦向小兒科醫師求助,經診斷是先天性斜頸。小兒科醫師王聖凱指出,寶寶1歲前經由復健治療,大約有8~9成的預後良好,新手爸媽無需太過擔心。
王聖凱表示,檢查中確認沒有其它特別的神經學異常,但在右邊脖子可摸到一個條狀的腫塊,即腫大的右側胸鎖乳突肌,研判為先天肌肉性斜頸症後,轉給復健科醫師協助寶寶復健。
先天性斜頸原因至今仍不清楚,王聖凱說,可能因為胎位不正,或在生產過程中受外力產生拉扯,使得胎兒肌肉拉傷。而受傷的肌肉部位便會纖維化,形成疤痕使肌肉變短變緊。
位於脖子兩邊的胸鎖乳突肌負責頭的左右轉動及側傾,若單側肌肉緊縮,會造成寶寶的臉轉向對側,而且頭側傾至緊縮肌肉同側,有些個案可在胸鎖乳突肌上摸到腫塊或纖維化組織,這些症狀通常發生在嬰兒剛出生時或出生後幾天。
王聖凱指出,肌肉性斜頸的治療乃是利用熱敷或超音波熱療,使肌肉放鬆,接著再給予肌肉按摩及加上頸部被動伸展運動,以延長胸鎖乳突肌。而家長可在醫師的指導後在家幫寶寶做頸部被動伸展運動。
王聖凱呼籲,嬰兒肌肉性斜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僅療效好,而且可以避免併發症。在1歲以前治療,約有8~9成患者預後良好。而若1歲以上斜頸仍未改善,通常需要開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