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0多歲男性4年前因左側肢體無力、意識不清緊急入院,後續耗時1年多時間輾轉於中、北部多家醫院進行治療與診斷,最後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首次發病年齡約在20~40歲之間,病灶可能發生在大腦半球、視神經、腦幹、小腦和脊髓等多個部位,產生各種不同嚴重程度的功能異常。
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感覺異常、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大小便失禁等;少數病友有癲癇與智能障礙,嚴重甚至恐導致癱瘓。
他指出,由於每名病友的病灶表現多元,造成醫師在診斷與治療上的困難,病友常在不同科別間反覆就醫,直到至神經內科求診才獲得正確診斷,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需花24.9個月,恐影響黃金治療時期。
在治療上,多發性硬化症治療藥物可分成3線,1線用藥療效較溫和,若使用後效果不佳,可採2線治療;2線用藥為免疫調節劑,包含口服與針劑。
徐榮隆說,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長期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將累積多處病灶,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能。因此治療時應規律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達到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目標,是病友回到原有正常生活的關鍵。
像是上述男性個案因為反覆發作,確診時神經已發生不可逆傷害,導致肢體無力、無法繼續工作,出入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所幸目前使用2線高效藥物規律治療,不但病況穩定未再復發惡化,也可維持清楚意識、與他人交談,逐漸回歸正常生活。
此外,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若病友未準時回診拿藥,自行中斷治療沒有持續以藥物控制,將可能提高復發風險。因此,徐榮隆也呼籲,治療期間應維持規律用藥,達到降低復發機率、避免腦部病灶的新發生或擴大、延緩腦萎縮、維持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