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
高雄市長韓國瑜果如諸多政治觀察家事先所預判,在6月6日經過罷免投票判定去職。到目前為止,此項政治紛爭算是初步落幕,依據罷免投票狀況來看,後續補選顯然綠營是掌握絕對優勢,因此陳其邁馬上忙不迭地表態有意競逐。
陳其邁本身為選戰敗將,更是毫無新意老面孔,代理高雄市政期間內,政績乏善可陳,並無主政能力。顯然綠營在根本上就是吃定高雄市民,在對手毫無能力有效制衡態勢下,民進黨必然得以予取予求,就算端出過夜酸餿飯菜,打狗鄉親仍會乖乖吞下。
韓國瑜此回在港都政壇翻騰,儘管曾經捲起相當風雲,但在離職後,確實是對兩岸關係無法產生任何重大衝擊。雖然有些農漁民朋友擔心農漁產品外銷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在韓國瑜主政期間所建立之產銷通路,未來能否繼續維持不變。
但平心而論,能否維繫大陸與海外市場,仍然是要看產品本身品質與競爭能力。韓國瑜在職期間雖然重視農漁產外銷創收,亦曾經善盡心力打通管道,但畢竟銷售廠商從來就不是進行政治採購,政府輔導畢竟只是協助農漁友上市銷售,最後還是要回到供需調和經貿本質層面。
不過就罷免韓國瑜事件整個過程來說,動員整個國家機器投入運作,並且在程序上顯然是缺乏正義,此種作法嚴格來說,卻會對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為求一時選戰勝敗,卻損傷民主法治千秋正義,其實未來絕對會影響臺灣面對大陸時,原本所能夠掌握優劣態勢,以及弱化所能爭取大陸民眾認同與肯定。
兩岸在上世紀四零年代末期因為內戰產生長期分離與對峙,雙方走出不同歷史軌跡,臺灣在軍事緊張與交鋒階段,經過生聚教訓治理發展經濟,確實是創造出讓人必須肯定成績。日後在進入小康社會階段,由於內部社會相對穩定,因此才放膽進行政治改革,開放諸多政治約束,並且形成政黨政治亦產生輪替執政結果。
因此在大陸文革後開始倡議改革開放政策初期,臺北面對北京能夠具有相當膽氣,並且願意逐步推動交流,其實是因為自認本身在經濟與政治上具有優勢,並且就此延伸產生體制優越自信,所以在基本上能夠拿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作為抗衡北京「一國兩制」之政治號召。
但曾幾何時,臺灣政情逐漸產生變化,不但逐漸退縮成偏安朝廷情懷,不再具有圖謀中原故土再創中興壯志,甚至還要利用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遭遇經濟波動社會動盪情勢,順勢跟著西方世界封鎖杯葛,高喊戒急用忍口號,全力阻止臺商西進尋找經濟生機,其實就是希望透過經濟榮景與政治開放優勢,作為切割兩岸血脈關係口實。
兩岸本來就是同文同種,此岸所能為者,彼岸亦能為之。所以臺灣能夠創造經濟發展奇蹟,大陸同胞沒有理由不能重演。只要大陸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再走上錯誤道路,自然就會繪製同樣經濟發展軌跡,大陸經濟表現能夠翻上數番,其實就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來看,根本就是再創復興回歸正途,完全不是任何意外。
當經濟不再具有絕對優勢時,臺北面對北京,就只剩政治優勢牌可以安撫臺灣人心。但政治體制優勢必須仰賴政治生活具體實踐,而不是靠著整天自詡本身多麼民主自由,卻毫不尊重法治與基本政治道德。不論口號喊到多麼響亮,在政治運作上,運用黨同伐異粗暴鬥爭手段,去誅殺政治對手,同時運用國家機器,封鎖對本身不利資訊,大開民主倒車,就是自欺欺人。
大陸在過去數十年間,大量留學歐美菁英返國,民眾出國旅遊或是來臺觀光,臺灣政治開放程度與民主法治品質,基本上都受到充分檢視。在此狀況下,臺北必須思考,臺灣被歐美政治人物所經常肯定民主表現,為何不能獲得大陸知識界贊同?究竟臺灣民主狀況只是歐美瞄準北京政治攻防所用子彈,還是能夠獲得大陸菁英產生共鳴理想?
韓國瑜被罷免不過個人宦海得失,但對兩岸所產生深層警訊,或許才是未來可能付出重大代價關鍵核心所在!
(本文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本文原刊載於香港東方財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