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 紙本有優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2歲孩子表意能力只停留在單字,甚至用「比」的,也不喜歡開口說話,直到健兒門診打預防針時,醫師評估後,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加入親子共讀的「小星星閱讀家族」團體,才在其中找到了「陪伴孩子閱讀的方式」,不僅在互動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也慢慢引導孩子朝向正常的發展。
 馬偕兒童醫院23日舉辦「從親子共讀看語言能力技巧增進研討會」,國健署署長王英偉也到場支持,在致詞時表示,政府與民間一同來推動親子共讀,未來可以對孩子的發展有更多更早的投入。
 馬偕兒童醫院早期療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慧如醫師自106年11月創立「小星星閱讀家族」至今快3年,參與人次已突破一千人,透過宣導「對話式共讀」模式,讓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持續啟發孩子正向的發展。
 陳慧如表示,良好的親子互動可促進孩子語言發展,而語言發展又有助於智能、情緒及社會行為發展,親子共讀可以運用在正常及發展遲緩的小孩;同時,家長與孩子的陪伴時間愈久,孩子日後成就也愈高,其中透過大聲朗讀的「對話式親子共讀」過程格外重要。
 對話式親子共讀的概念在於採用開放性問句提問、順著孩子的答案再提問、重複並延伸孩子的回答,並在其中多給予讚美與鼓勵,因此,「帶讀」也是家長很重要的練習,透過中間的互動過程,可以讓家長知道孩子的發展及「未發展」,提早發現孩子是否需要專業的介入與引導。
 在共讀之外,針對兒童期早期階段(幼兒)的學習正式讀寫前,也可加入「讀寫萌發」,也就是兒童在真正出現讀和寫的能力前,所需要發展出來的相關能力,是一個逐漸發展的現象,年齡可從新生兒到一歲起,就可以開始透過讀寫萌發的訓練與培養,增加其口語能力、了解如何閱讀、聲韻覺識、印刷字體辨識等。
 至於最常被家長問到的「可不可以用電子書或點讀筆來取代親子共讀?」陳慧如表示,研究發現,電子書會讓親子對話較偏向電子工具相關的對話內容,而非繪本內容,而且電子書的聲光動畫會讓孩子無法專注在繪本本身想要呈現的內容,點讀筆的聲音也不是家長的聲音,無法帶給孩子熟悉的感覺。
 此外,「翻書」這個動作對幼兒來說,也是重要的小肌肉發展訓練,陳慧如建議家長,還是以傳統的印刷繪本帶領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