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8歲女性患者,日前於右手掌小魚際處,皮膚異常感覺且刺痛,接著出現丘狀紅腫皮疹,經皮膚科診斷為「帶狀疱疹」,服用抗病毒藥後,仍覺療效不佳,轉求助中醫治療。診間詳問病人狀況並作中醫四診紀錄,中醫辨證為血虛風熱且濕盛;針藥處方思維:「養陰、清熱、除濕」。施以針灸1次,加上服用5天中藥後,上述症狀皆癒。
帶狀皰疹是由潛伏在顱神經或背根神經節的帶狀疱疹病毒,受到刺激而擴散至各個神經所支配的皮節再次反應所導致;主要的風險因子是年齡老化。罹患帶狀皰疹所導致之神經痛或皮疹消除後之持續疼痛常干擾睡眠與影響日常生活,其病灶通常沿某一感覺神經支配之皮節分布,常見於胸、腰、頸及三叉神經所支配的臉部之位置,多為單側發生。在皮膚出現紅疹前,會先有刺痛、痠痛等前驅性痛感,此為病毒再度活化而致該部位神經發炎,有些病人會伴隨燒灼、針刺感。紅疹一般在2-3天後出現,3-5天內新病灶會陸續增加,最後佈滿該體節。紅疹隨著時間會漸漸轉變成水疱或膿疱,7-10天後開始乾燥、結痂。少數病例只出現疼痛,無皮膚病灶發生,稱作「無皮疹的疼痛」。
帶狀疱疹發生在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現散布性帶狀疱疹,病程將延長,造成病毒血症,此時病灶不再侷限於單一體節。目前美國FDA認可的抗病毒藥物有Acyclovir、Valacyclovir、Famciclovir,若出現抗藥性則使用Foscarnet治療。研究顯示,短期使用Preisolone可減緩急性疼痛、加速傷口癒合,但無法減低疱疹後神經痛發生率。類固醇藥物須與抗病毒藥物合併使用,避免使用於免疫力低下、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及骨質疏鬆等病人。減緩疱疹後神經痛可局部使用Lidocaine、Gabapentin、Pregabalin等抗癲癇藥物、鴉片類藥物、三環抗憂鬱藥及辣椒素。
中醫稱帶狀疱疹為「蛇串瘡」、「纏腰火丹」、「火帶丹」。《素問‧至真要大論》及《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皆有提及,此病可歸納為多由「心肝風火」,或「脾肺濕熱」所致。中醫治療帶狀疱疹以涼血清熱、解鬱行氣為主,針灸部分則是將患處歸類於哪個經絡,補瀉其經絡加速治療效果。
伴隨年紀增長,帶狀疱疹所導致疼痛風險與併發症隨之提高,治療上以抗病毒藥為主,並最好在皮疹發生後72小時內使用,然抗病毒藥存在腎功能負擔且頭痛、噁心、倦怠之副作用,中醫從「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角度,針藥併用可加速疾病之痊癒。
(作者/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