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薈茗 攝影/邱景崧
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8月中旬已過秋分節氣。酷暑高溫一直往上飆,吹著熱風聞著鹹腥海味,涼感外套裹不住悶熱,一層又一層的擦著防曬油,滲出一身的汗水黏噠噠,這是夏天親近海洋需付出的代價。
彰化縣芳苑海域,如果站在防波堤高處往下看,中間較高地勢浮出來,串連蚵田間水泥道路,隨著美麗線形綿延至天邊,海牛載著遊客踏浪前進,濺起水花,復古的牛車採蚵體驗,遊客尖叫、歡樂聲、點綴其間。
已近90高齡的阿發伯在夕暮中,痀僂的身影在斜坡上步履維艱,推著破舊推車,緩慢前進。輪子咯咯作響,與海風相應緩慢前進。關於阿發伯的故事有很多傳說,他非聾啞人士,卻總是靜默不語。
長期影像追蹤他十幾年的攝影師邱景崧,與我分享阿發伯不為人知的故事。
十幾年前阿發伯約七十來歲,獨居與住在附近的姊姊相依為命,他養了一隻黑海牛為伴,每天與牠下海整理蚵田照養牡蠣無一不做。
閒時,屋前收集的母殼堆中,找尋適用準備打蚵孔,蚵殼中間打洞,繩索上間隔15公分綁一個蚵殼,母殼十個為一串,採苗、分苗、移植、除螺害、採收、洗蚵、牛車載回,手工「剝殼」、清洗後包裝,姊姊拿去街上販賣。阿發伯一條龍式獨立作業完成。
芳苑的蚵棚由於地勢平坦屬平掛式,橫掛在蚵柱上,漲潮時蚵苗就會附著在蚵殼上,橫綁著一串串的蚵殼,颱風季節蚵田經不起強風吹襲,一片狼藉的蚵田,阿發伯藉由槓桿原理,獨立將橫豎雜亂的蚵棚竹竿整片拉起,讓蚵田恢復原狀。
阿發伯雖然沈默不語,漁撈也是他的強項,全村最有名赤手抓紅蟳高手,碩大肥美的紅蟳比臉還大,引來饕客高價收購,村民投以羨慕眼光。他更懂得海象,總能算準時間於潮水再起時,帶著海牛安全回家。
邱攝影師是中藥材批發商,早期底片相機的年代,一台相機比車上的藥材還珍貴,所以相機不離身。有一天芳苑送完貨,到海邊欣賞落日,看到阿發伯在牛車旁邊,使力幫黑牛推車,減輕黑牛爬坡力道。反觀別家主人用牛藤猛抽牛身,加快牛隻使力爬坡。這個畫面讓他感動。因此:他的鏡頭追蹤阿發伯一拍十多年。
阿發伯與黑牛總是早出晚歸,潮來潮往日復一日,永遠理不完的討海人生,歲月忽悠而過,曾經的發哥變阿發伯,黑牛變老牛,腿殘無力再下海耕作,姊姊趁阿發伯不在家時,偷偷將黑牛賣掉,黑牛進了牛販手上,命運可想而知,阿發伯知情後頓失依靠,哭天搶地,多天未進米粒。
自從老牛離去後,他更加沈默不語,讓姐姐自責加深。邱先生幫他留下與老牛夕歸返家的身影,十多年來;阿發伯只跟邱先生講過一句話,「你今天又擱來喔,」邱先生知曉他與老牛二十年來的朝夕相伴,是夥伴也是家人,命繫相依的情感,豈是別人能夠理解?
若早知道老黑牛要退役,無論多少錢都願意買下,送牠到彰化溪洲老牛安養之家終養,讓阿發伯想念黑牛時,還能再見上一面,邱先生感慨的說著往事。自從老黑牛被賣掉之後,阿發伯仍然繼續他的討海人生,沒有了黑牛幫忙,沉甸甸尖銳的蚵殼,重重的扛在他身上,人當作牛拖磨,肩膀上肉體的刺痛,永遠比不上失去黑牛更痛,如果他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一定選擇跟黑牛相伴一生。
隨著年紀走入暮年,阿發伯已無力照養蚵田,從養蚵人家變成撿野生蚵專家,靠著一台破舊的推車,無論刮風下雨,僅靠單薄衣服抵擋強悍東北季風,天寒地凍中,每天隨著潮汐更迭上下工,筆者多次與他照面,關心他的保暖衣服不夠,見他蒼涼的背影,在漫天陰晦海域,嘴上叼著香菸,似是生命中唯一享受。映照在海域上行走的阿發伯,蕭索一身,孤單身影,叫人心疼不捨。
撿拾的野生蚵或漁撈賣出,足夠他溫飽。不與人互動,不願踏入老人關懷據點,享受溫熱午餐,一生依靠這片潮退後的海域,是他人生的道場。
一種生命偉岸的堅持,只要身體健康,願意從泥灘地找尋海洋資源,走出人生的活路,安頓清貧卻樂此不疲的生命。
眼前海水慢慢褪去,一大片潮間帶浮在眼前,穿著鮮豔衣服的遊客,興奮地開始體驗潮間帶帶來的驚喜,寄居蟹成群結隊探頭爭食,白鷺鷥優雅肢體,一身潔白低空掠過。
紅通通的大火球,天邊泛起瑰麗的火燒雲彩,慢慢滑落台灣西部海岸地平線。暮色昏暗中遊客散去,對面六輕398煙囪閃爍著霓虹光影,海天呈現藍調的蒼茫,大地恢復了平靜。
有機植的河水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滋養綿延彰化六十公里的潮間帶,這片泥灘地是村民的提款機,我看到泥灘地的另一種價值,如同阿發伯靠水生物維生,讓弱勢兒女都可以獲得溫飽,撫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