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雲深

詩/靈歌 圖/王佳彬 落筆時 毫尖劃開雲隙 窺,不見深 採藥人九彎十八拐 群樹皆暈 風嗤笑,不斷變臉 童子撐開歲歲 年年長成山峰 日日浮雲 松針刺繡 雲紡、雨染 晨曦鉤織晚霞 鑲邊 塵囂翻滾中浮上來的我 被山清空 像一顆松子跌落 叩問 觸身、神遊 形而上形而下 人在或者不在 此山中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公主

文/張紫蘭 圖/郭佳靈 有人踮著腳尖,站立「夢」的邊緣淡淡輕笑,像堅持一種芭蕾舞的立姿……,少年過去,我的朋友們沿路拋擲年輕的夢——準備成熟。 往昔,每晚給自己編一個絕美的傳奇,與漂亮的娃娃入夢;鎮日低頭專注一種音樂語言。母親說,她從小就痛苦,歲月的音符一頁頁填滿,也不改變她痛楚的大美。 太陽冉升,整個世界走出一群生動的人類,她站在古典的衣飾中,用視覺對待窗外人間。她是塔中之女,邪惡驚駭不了的小少女。 她的女朋友在曠野完成婚禮,她聽聞了,寂寞地面對一個雄性社會的荒謬,酷熱乾燥單調野蠻,只存在一股對婚姻強烈的迷愛。舞劇裡,碎步圓出一行小公主,活潑可愛,有完成有未完成,牽著滿天裝飾一線舞,童話般的曲折,在一個錯開與重合的人體裡。 外語的人海,紐約的破敗,伍迪艾倫的神經質,我們擋著一把花傘遊戲名貴,一首嬉皮的流行樂譜貼在勞斯萊斯的後窗。 我們化妝參加她的音樂演奏會,少年的音樂,少年的學校酒會;少年公主,請求一所華艷的餐會,一次美麗的情約,一廊善良的友誼。眉邊再繪一朵雲,唇緣再笑一綠彩華。 我有一個崇高的夢,在小鎮成長。哪裡都可能華貴,無需鎮日奔跑或成年流浪,只是大人不了解。我有一個永遠的藝術包袱,只求最敏感的人解讀與呵護。 每天在日記裡,無非是告訴自己要珍惜時光的起落。最美的光陰在青年,他們擁有光澤飽滿的肌膚;最智慧的光陰在中年,他們的生命一一安頓。 因此不再奔跑了,有人準備繪寫一整條長河,在藝術成熟的那一刻。也許四十歲,也許五十歲,也許七十歲。捕捉「隨時」,剎那的美,剎那的靈感,於是隨身攜帶著沈思的雙手;然後還要整年整月的努力,疊積創造力。風滾遠了,留下追求智慧而輕笑柔軟的人人。 親愛的公主,我們都已長成,猶記得照片裡的童年,排排跳舞,逗得大人呵呵笑開。少年時光的她去了紐約,流浪的心很美,只可惜徹底淹沒了妳我。 人的一生年少最真,然而多情的我們要走今生長長的路,險途不少。於是搞文章的人啊……也領悟了滄桑。為什麼我在原地尋求,因為我深愛我的家,為了找尋它的「深刻」,所以我留下來,當然,那也是我另一部份的淺顯。祝福妳們,小公主!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間奏曲 我們將要深談或者親密注視──讀零雨新作及其明朗

夢的搖曳 文/柏森 圖/盧秀燕 深冬,我開始觀察日昇時刻的轉化。 因為光線的緣故,總有什麼正在提早或者延遲,就如同一切並非起初就是絢爛的色彩,而是一丁一點透過三原色的排列順序以及交錯,去形塑著變幻。 這使我想起讀詩時特別側重內在邏輯的合理與通順,考驗了寫作者言說的技術,情感控制以及思想的重點。往往這樣的詩,是直觀且毫不掩飾的。 詩的基礎單位,在詞彙(而非詞義)的簡潔和明朗的意象,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時,所產生出另一層次的深遠。在這個結構下,多半會發展成口語表達方式,或是,將原先口語的習慣略加運用在詩的技術中,所謂「明朗」便指涉著不經由文字過度的遊戲性,將意象核心袒露在詩之中。 讀起近期刊登在印刻文學雜誌七月號的詩人零雨新作八首,發現相比於《特技家族》時期的遊戲、拆解和句法演變,或者《木冬詠歌集》裡帶有神學形式的鋪陳,新作已預示著詩人邁入了更加深層、平靜的姿態。 八首詩的景象調度皆以日常生活裡餐桌上出現的飲食、餐後那些收拾的狀態為基礎,乍讀之下以為是輕鬆之作(確實,其口吻平易近人而不故弄玄虛),實際上深埋詩人本質的後設思考。在〈漬物〉一詩裡,詩人寫: 我把你放置許久 想把你的甜蜜叫出來 終究是時間 在控管你的好味道 雖是寫物,然而人的凝視亦把物再次地擬人,藉由這過程,詩幽微地讓人、物關係慢慢地消除,而此時詩人回頭補述「時間」為何: 青綠的餐桌加上黃昏的顏色 大太陽下,把你曝曬 移進室內。時間變得 有如親人,有如一種承諾 口吻漸近出現彷彿談論秘密,在詩與讀的距離底,不疾不徐使寫景的光線暗示著時間受指代的意義,詩人對接起形而上與形而下: 晚飯後睡覺前── 我們將要深透或者 親密注視 讓意義在前期的堆疊至此段落成立,於是沿著這道判斷方向延伸,扣回詩名:「或者只是手牽著手∕互相醃漬」。 我們能明顯發覺,整首詩僅僅誘使讀者進入詩人所傳遞的純粹訊息,而其在此詩即使具有分行、斷句設計,也不成為閱讀時的干擾與障礙。回到此前所說,字詞的遊戲性降低,也許更可以明確地標示為裝飾的語意下降了,也排除詩句和詩句之間的不穩定、摺繞和拐彎。這樣的詩帶有一種爽朗的氣質,語言輕盈(graceful)而不造作,是除卻彆扭的那種態度,而使詩如此敞開。 明朗的詩,所言不只可套用在口語、美文的區別,明朗,或能說是一位寫作者與自身經驗的緊密性早已不分彼此,詩人以自我發散出思想本身。當我們說起「口語」,經常受誤認成是語言簡單也等於思緒的簡化,其實,口語若作為一種言說的質地,那麼它萬萬不可能與思緒單純相提並論。 語言缺乏思想,即是斷肢的獸,不再能遠行。這些,關於詩的深厚,便是一位詩人思想的軌跡。因此它經常是涉及經驗,涉及一個人觀看自身而反省的思忖。 那麼技術又該怎麼樣呈現口語?我依舊認為這或然是即物之陳述。同樣是「明朗的詩」,不同於零雨的詩是直樸導向深邃,韓江的詩在詞語簡單的狀態下,恰恰襯托出帶有強烈敘事的風格。盧鴻金所翻譯的〈安靜的日子2〉這樣寫:「我去關上陽台的窗戶∕∕在雨水飛濺進來之前∕∕(別碰我)∕∕蝸牛為了移動,身體從殼裡爬出來後說道∕∕留下半透明∕黏稠的污跡,稍微前行」,即使是透過翻譯,詞彙呈現的效果仍不生澀,但技法上依著分行中的空段,懸置景物,延遲了寫景在讀者心靈的發生。在零雨的〈塵土〉中也奇趣地有著相似的筆法: 有人說這些被淘汰之物 把它們和在一起 不久,全會消失不見 混同合一 於是我這樣製造出一袋一袋的塵土 有時候,試一試,加入洗髮後被淘汰的 一團頭髮。有時候,試一試,加入牙痛後 被淘汰的一顆牙齒 最後一次,試一試,被淘汰的那個 身體,也很容易製成一袋一袋的塵土 兩人風格迥異,不過在敘述的進程裡擅於「堆疊」,意象複沓,初次閱讀所停留的印象,會受到再次閱讀的加深,這個加深激起意象的純粹,而讓詩經由不過度華美的文字、符號,能夠傳遞完整的思維。 韓江在〈安靜的日子2〉的調度隨機景象中揀選的特定片刻,描寫蝸牛的行徑,從此展延:「為了稍微前行,將柔軟的深透從殼裡∕為了稍微前行,伸出靈敏的身軀∕從鋁合金窗框之間∕∕別刺我∕別踩爛我∕∕不要一秒之內∕壓碎我」,詩正當最後時刻又超越它原先的順暢感,加入此詩最後的獨白「(但是沒關係,不管你是刺我還是砸碎我)」之後,完成了自身的倫理判斷:「就這樣∕再稍微前行一丁點」。而在零雨的〈塵土〉,詩究詩人自我的內心輾轉下了判斷與決定,因此從原先實景的塵土,橫跨出臆想的塵土: 塵土── 五月的草花,九月的蟋蟀 在天空,在地上,在南在北的那些 鳥,老人,小孩,終將變成親族 變成小小的芽,細胞 或塵土 猶如接受已定的命運,時間穿入人之中,最末似乎是永恆不止,詩迴盪著遠處的回音,近身的呢喃: 一而再 一而再 純粹意象可以受到陳述傾洩,攸關思想的,在能被定義成「明朗的詩」中絕對佔有重要位置,甚至能說,那是唯一不能被技巧的事物──作為詩人的真誠,必是作為一個人的自我誠實。當我們得以受到詩的偏愛並且閱讀它,能夠意會它,說明了這之間傳遞的不僅僅是語言的結構和方式(儘管,符號總是伴隨著最多訊息和理解),又說,是我們的知性(intelligence)相互吸引著。 我們通過語言觀看,觀察某個人眼中的世界,與其產生心智的可能。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在十扇窗論D.H勞倫斯的〈白馬〉時,提及:「當我們進入詩的語言時,會感到一扇門被打開,一陣真實的微風吹過讀者(……)正是進入了一種看似客觀的真實,這樣的詩歌才被賦予了生命的重量,無論它們在不經意的一瞥中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就像那只被岩石溫暖的烏龜,因自身存在而擁有了切實的重量,也變得真正至關重要。」 「明朗」言在一種精確,一種不可隱瞞、不可假作的心態。 就藝術的角度來看,「明朗的詩」或多或少有著印象派的某個味道。其流變起始於眼睛所見之事物,並畫在畫布,然而晚期印象派的畫家已不再滿足於停留在視網膜上的描摹,而是,在那之後的,深抵心靈之物,是否也可以被描繪?因為那真正核心的,也許就是「我」這麼一個人所見的真實吧。 深在文學的視角,這樣的詩,其實是通透寫作與生命的關係,誠實卻不自知,視見之物,都是心的倒影。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詩存在於「未來」完成的一瞬間

生命之樹 文/簡政珍 圖/胡采炘 詩是語言在動態進展中的產物。詩是經由語言才完成,在未完成前,詩是未知、未定型的。詩只存在於「未來」完成的那一瞬間。 詩是「詩想」經由語言的「召喚」,和語言互動的結果。進一步說,詩的語言不是工具,而是思想。但這個思想,不是既定不變的思想,而是在語言中動態進展,是詩人與語言持續的互動中才延伸出來的思想。 假如詩有所謂理論、意識型態,這些都應該在詩創作的過程中才誕生,而不是事先以預定的理論及意識型態,來導引操弄文字,來「做詩」。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游明朝餘香

蒙馬特小公園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坐在紅屋咖啡廳的窗邊,窗外來自觀光客的喧囂被並不十分光潔的玻璃窗濾去雜音,在午後時光聽在耳裡,彷彿一首慵懶的香頌。手中的咖啡尚還溫熱著,最適口的溫度。白色的咖啡杯和淺盤,襯著酒紅的液體已發顯得分明,像錯身而過的女郎她那雙清亮的眼睛。 位於蒙馬特(Montmartre)高地的這個公園範圍並也不大,約略成為圓形,其中種植了十數棵三球懸鈴木,也就是慣稱的法國梧桐,因為高大而顯得蒼勁,蒼勁的是時間。好像十六世紀或十七世紀的時光一直停留在這座小公園,捨不得離開曾經的那段金碧輝煌年代的一抹遊魂。繞繞逛逛,看看公園內四處散落的街頭畫家,據說其中不乏知名畫家,惟舉目所見,他們的畫布上大多畫了巴黎鐵塔和遊客肖像,肖像以寫真為主並不十分傳神,金色銀色所畫就的鐵塔直似早年國內生產的「外銷畫」,尤其你一舉起手機拍照,他便停下畫筆停下動作,還曾聽得有位畫家直接斥喝一位大媽要她付錢,否則必須立時停止拍照。 雖然沒有領受到傳言中濃濃的藝術氛圍而有一些些小失望,隨又一想,再濃的藝術感也會被無品的觀光客糟蹋殆盡吧?如此一來,心便釋然。心裡就有多餘的空間去裝納當時甜甜涼涼的空氣、眼中虹膜也映上樹梢偏斜的日光,畢竟是春三月,少有葉片的梧桐只在梢尾懸掛一顆顆鈴鐺似的種子,如果說頭上身上被掉落的懸鈴打到即將有好運來到,那說的是我嗎? 眼睛耽然難移的是樹幹樹枝上染上的暮光,橘黃中調入淡淡的粉紅,那橘黃裡面全是光、那粉紅裡面全是少女臉頰上粉嫩的桃紅。隨即找個角落速寫一張,這時腦中靈思連翩、指頭靈動如造物之神,雖只是旅行中的素描,再次端詳那些交錯、粗細、濃淡的線條,心底索求的那種氛圍原來是這種感覺,那個感覺回來了,啊,這才是文思畫藝的氣息濃烈的蒙馬特。 又遇見那個人。第一次看到他是在塞納河畔,他倚在橋堤上看向河心,像我一樣。我看著河上遊船載著各色各樣的人,一直揣摩她們他們的心情,那個一直吃著甜食的女孩眼睛只看到糖蜜的溫柔吧?那個穿著春季休閒西裝的年輕男子走到較為無人的舷側兀自發呆、幾個從他身邊經過的女孩嘰嘰喳喳難掩興奮之情可能討論著從拉法葉得來的戰利品吧?……。原本看著順流的遊船過來了,我平移目光,偏頭看著逆流而上的遊船駛開去,這時,和他的眼神交會,彼此有些靦腆的慌張又不自禁的欠身點頭,河面吹來的風差點吹掉他的報童帽,兩人都漾出笑意。這時,拙於記人臉孔的我竟然換了時地仍然可以在人群中辨認出他來,他也像像雷達一般搜尋到我,他手上有兩杯咖啡,遞過來一杯,說,這是他覺得好喝的咖啡,「不是賣給觀光客喝的那種……」,除了確定他是分享給我之外,其實聽不太懂他的法式英語說的是什麼,接受好意便是。 可能剛在紅屋喝過咖啡了,所以第一口不太能察覺這是什麼口味,只知道是濃的,第二口第三口已然失去判覺能力——因為在我怔忪的瞬間,他留下一句晚安之後業已消失在人群中。 這時,樹梢上的霞光移到樹幹,已經不扎眼的亮度將周遭染出一地惆悵。 人群走下階梯、從各條街道分流而去,有的準備吃晚餐了吧?有些人準備進到紅磨坊了吧?有人趕著投宿休息了吧?有的趕著去看鐵塔的燈光秀了吧?或許也有人趁夜間遊客減少去仔細的觀賞建築吧?有些人會兼程趕往下一個景點嗎? 我裹著晚風,一步一步走下階梯,心裡頭回味著今日所聽所聞,口舌間忽然泛出一股咖啡餘香,這是專屬於我魂魄的滋味。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枝葉扶疏的角落 扶著幾朵微笑的朱槿 朱槿的耳畔盛開一座院子 我經過時,恰巧 看見老人和貓一起看報紙 這個早晨除了風吹和鳥鳴 別無其他聲響 忽略戰爭與疾病的報導 老人專注於一首詩 描述孤獨也刻畫聲音 並提及心念之動與靜 此時陽光邀我踱步去荷塘 荷塘屬於游動和搖曳 魚和水草屬於寂靜與季節 而我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來回往復,最愛 想起院落中的老人 一隻貓和不說話的朱槿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珍惜‧擁有 夢田

文∕圖 林少雯  由三毛作詞,翁孝良作曲,齊豫主唱的「夢田」,是一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民歌。這首歌的歌詞充滿著希望,也滿溢著期待。是的,有了希望,就能期待,希望像種子,期待著開花結果。 樂觀的人,心中滿是希望,希望是一種動力,驅使人朝目標前進。十八歲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到台北讀書和就業,一個人遠離家鄉到陌生的城市打拚,日子過得很辛苦。記得有一次從景美乘坐公車要去淡水,途中經過關渡和竹圍之間的山腳下,路的一邊是淡水河,另一邊是大屯山系的一片山麓,我在車內仰望綠色的山,被困於學業和工作,前途茫茫的我,心中忽然生出一個念頭,希望有一天我能在那片綠色的山坡上,有一間茅草屋,我坐在屋前的花圃和菜園,就可以俯瞰淡水河。 年輕時的夢想,隨著流光歲月早已忘懷,但近幾年回首前塵,忽然想起這個夢,而且更發現此時我不就築屋於年輕時希望的那片夢土嗎?真的耶!夢已經不是夢,且在沒有預期中已實現,縱然你已忘記,但老天真的會回應你的願望!目前的居處,門口有公園,門後是大屯山,陽台可以欣賞觀音山和淡水河瑰麗的落日落霞,也能俯瞰淡水河美麗風光,只是非茅屋,而是現代化高樓中的一個樓層。茅屋的夢,是不存在這個現代化都市裡的,但年輕的夢,在夢田裡開花結果了。 夢田裡的種子,被歲月催熟,不知不覺中夢實現了。近些年來我又有一個新的夢,這個夢築在更高的山巔,仍是一幢茅屋,但茅棚頂天,天是湛藍的,飄著朵朵白雲;屋前有大樹、小溪、花田、鞦韆……。 那是遺世獨立的美好夢想,是一粒種子,是一個夢,只是一個夢!夢中有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那是與山川大地,與清風明月為伴的夢!或許,這片夢田不在這個娑婆世界,而是在另外一個世界!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森林

詩/圖 陽荷 就此望去 那深深藏著的秘密 就在永生的森林裡 就等你來 穿梭在林蔭裡的每一座夢 是風是雨是草香是鳥鳴 是跌宕在林蔭的孤獨與嘆息 是向黑暗挖深的古老樹根與驚奇 就此蜿蜒而去 顫動的地心傳來廣闊的回音 每一株被月光吻過的際遇 靜寂了悲歡 清涼了隱隱的驟雨 再往更深處走去 還有被雲霧包圍的小精靈 一不小心遺失了昨夜的星星 永遠年輕的意志 正拍動快樂的翅膀 追著天光 穿過不迷路的自己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上山找柴

詩/吳鈞堯 圖/蔡克信 家裡迎來第一個瓦斯爐 不像火龍的龍開口就說,火   孩童們忍住喜悅拍拍鋼桶 並不知道隔天麻袋與釘鈀爹娘丟來 去,上山找柴 田裡作物是爹娘血汗 找野莓、爬樹摘菓 在小路消失、也爬不上樹後 才從文字中搖曳生風   往昔,除了明天是新的以外 其餘都舊 連瓦斯爐也不夠用了 換上更多爐口 新的、奇的、怪的 聯合起來吹笛 誰也沒有抵抗力不跳下葫蘆口   除舊佈新遠比香煙燒得快 一包包地從各種網購站送來 不忍撕下日曆 才會回頭上山 在久違的泥濘裡 尋找舊菓樹上 打結的新日子   我在山坳農家為一口爐灶低下頭 就這麼看了好一會兒的火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蕭蕭.文化隨筆/《論語》,從人與人的愛出發

文/蕭蕭 圖/李昕 瘦到哪種程度才是善又美 受到政府的鼓舞,很多朋友改寫臺語文,臺語跟眾多語言一樣,靠聲音傳播,聲音會在空中消失,是一種及時且即時的媒介,因此空間傳播也受到限制,文字應運而生,只是文字也要選擇剛硬不腐的龜甲、獸骨、堅石、不鏽鋼,加以刻鏤雕鑿,同樣期望走向未來,靠近永恆。 臺語文的書寫途徑,不外乎文字的三要件「形、音、義」,有人偏愛漢字的形,有人傳習羅馬字的拼音系統,都為了傳達臺灣人言語內在的義。想起選舉期一到,從小我就聽慣了臺語歡叫的「謝東閔當選」,長大後很多人都用「凍蒜」代替「當選」,可能要辛苦那些將臺灣小說轉譯成外文的學者,如何解說「dongsuan」與「Frozen Garlic」,跟「當選」之間那歷史的距離。後來在網路上看見「袜使脫褲走」手寫的字牌,充滿諧趣,還是「燒腦」了好久才知道真義是「不可脫口罩」,COVID-19的關係。 想到一九九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滿街書攤都在賣賽馬之類的小道消息,回到旅店,研究這幾張「有字天書」,湊合著間雜其間的漢字,發現比起跟唐朝還有一些繫連的日文還難。不知道這些粵語小報還賽馬嗎?還八卦嗎? 今年世界棒球12強,原來被日本運動媒體評估戰力倒數第二的中華台北,卻在最後的冠亞軍賽完封日本,從東京巨蛋、電視機旁、街頭巷尾,數萬人傳唱「臺灣尚勇」的Chance曲「臺灣!尚勇!Ho Ho Ho Ho Ho Ho Ho…… Hero!Hito!安打(球員名)!」媒體上有人在討論臺語用字:「臺灣尚勇」還是「臺灣上勇」比較精確,把「勇」改成「好」,「尚好」、「上好」,大約就可以做出選擇,但我們要的或許是聲勢,氣口,音近了就好,氣口對了就好,聲勢要有。 電視廣告上,我看藝人藍心湄強勢推薦「善又美」,鼓勵大眾「不想要的都剪掉」,面對你,背對你,衣服一件件剪,一件件減,賣的應該是瘦身降脂的產品。字形、字音、字義「善又美」,說的是華語好自然,但其實她要你記住的應該是臺語、華語混合的「瘦又美」,華語的「善」音準完美疊合臺語的「瘦」。 追求美麗的人想的是「又瘦又美」,我想的卻是臺語文學追求音的精準紀錄,是不是更要尋求臺語內在的素養高度的那種善,臺語內在的那種音韻優雅的美。 譬如說,對孔子的尊敬。 臺語從來沒有放棄過那個「子」 對孔子的尊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贊》已經推崇備至了:「《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一個歷史學家不僅閱讀文獻上孔子的智慧,還從事今日盛行的田野調查、文學走讀,到山東曲阜孔子老家去觀摩諸生平日的習禮常規,見證禮的傳播與踐履,司馬遷還觀察到孔子以布衣的身分,世世代代都受到政府的禮遇,學者宗之仰之,即使到了司馬遷看不到的二十一世紀,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學者仍然宗之仰之,不曾稍歇。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北宋眉州人唐庚(1071-1121)的《唐子西文錄》說民間建築的蜀道館舍壁間有這樣的聯語。 朱熹的《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三)說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那是一種等待天光的漫長焦慮,初見孔子如晨曦的振奮啊! 先不論「萬古」,屬於哪種時空的誇飾,「萬古如長夜」、「萬古長如夜」,誰比誰長,至少我們感覺到民間的題詞與學者的用語都有一種慶幸,慶幸人類的心靈天空出現一盞明燈,甚或是一顆小太陽。這種說法,彷彿《華嚴經》所說:「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尊敬孔子,華語怎麼說還是說孔子,小時候我聽阿媽都說「冊內底有孔子公」,不論任何情況不容許書掉在地上,必須馬上撿拾起來,恭恭敬敬供俸在桌子上,當然更不容許有人跨過書籍,不容許對書視若無睹,不將書「請」回案前。 這種對書尊崇,對物愛惜的敬意,來自日常的生活教育,「孔子公」三個字的疊加效果。 不知道臺語書寫能否寫出這樣不相同的、臺語所蘊含的內在精神? 臺南有孔廟,臺北有孔廟,彰化縣城也有孔廟,華文怎麼寫都寫成孔廟,有沒有發現?臺語怎麼說都說是「孔子廟」!那個「子」,男子的美稱,臺語從來沒有放棄過。 跨越了一己,超越了人我 因為,孔子從來也沒有放棄過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愛。 孔子的學生顏淵、子路已經是學生群中的佼佼者,子路生活優裕,但一提起自己的中心願望,還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我所有的身家輕軟都可以分享,共騎乘,同分食,即使穿破了,用壞了,也沒有憾恨,想的是別人的苦,我能不能幫他減輕。顏淵則提升到精神的修養,謙虛自省,「願無伐善,無施勞。」所有德業上的成就,是共同澆灌的花蕊,相互砥礪的果實,我們一起收割、歡慶。這是孔子教育下的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成長。 「老師,我們也想聽聽您的心願。」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已經敢於發問了,尤其是勇於分享的子路。 孔子的話,一句一鐘鳴,無私無我,想的盡是天下蒼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不停留在物質層面「量」的多寡,也不停留在精神境界「質」的提升,孔子跨越了一己,超越了人我,心中掛懷的是年紀大的長者是否有安心頤養的環境,中堅一代的友朋之間可以互信互賴,共同奔赴理想嗎?成長中的少年能得到適切的關愛,正常發展嗎? 或者,如行商的子貢所想的,有沒有更儉省的話,易記易懂,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孔子真的給了一個字「其恕乎!」大概是「如心」——「恕」這個字吧!將我心比你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這個字吧!孔子還怕漫漶了「恕」這個字的真諦,自己提出消極性的不要有負面的情緒對待他人,我想他更期望的是:大愛的推廣,仁心的傳播,積極的善的循環。 這樣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而已。「己」,普通人;「人」,普通人;《論語》、《孔子家語》都是日常生活的家常對話,將自己推向一個有愛的世界。 我想起臺菜的「五柳枝魚」,將魚清理、油炸後,配合五行的青、紅、白、黑、黃菜蔬,切成柳枝一樣的細絲,再澆淋勾芡的特製湯汁。如果沒有新鮮的菜蔬,醃製的酸菜、青椒、黃瓜、紅蘿蔔、冬筍、香菇、嫩薑、芫荽都可移位代替,重點在切成柳枝一樣的細條狀,「五柳枝」的常民親切性就在這裡呈現。因為「五柳」會讓人想起五柳先生陶淵明,所以有人喜歡寫成「五柳居魚」,好在,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撫琴也不一定要撥弦,自有他的親民風,但我仍然喜歡「五柳枝魚」的臺語書寫,親切更似孔子公日常生活的家常對話——那部語錄體的《論語》。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