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暴露奈米微粒 增肺損傷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中)21日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奈米微粒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若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圖右為國衛院長梁賡義、左為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奈米微粒比PM2.5還小,因為體積極微小被廣泛用於日用品產業,但國衛院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
 PM2.5指直徑小於2.5μm(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奈米微粒則是直徑小於0.1μm,當粒徑愈小,就愈容易累積在下呼吸道、肺泡區,可能增加發生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
 國衛院環醫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帶領的奈米微粒健康危害研究團隊,於4年間重複測量台灣14家製造和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包含13家工廠與1家研究機構,分為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監測其血液、尿液、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等多項生理數值,結果發現,出現呼吸道發炎指標上升、氧化壓力失衡,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
 吳威德表示,研究結果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中,有呼吸道發炎指標上升、氧化壓力失衡等情況,是處理奈米材料工作者潛在健康風險的主因,代表未來可能有肺部損傷的潛在風險。研究成果已於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吳威德表示,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觀察到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而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因此,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此研究將會持續追蹤。
 吳威德提醒,由於台積電等半導體產業從事奈米材料相關製程時,多設有無塵室等配備,工作人員受到影響機會較低,但磁磚或馬桶製造業有些員工只戴活性碳口罩恐怕不夠,至少要N95以上才能防護,同時建議可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