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依家戶總所得計算健保費

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健康經濟學會、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9日舉辦「疫情下的健保改革,世代對話研討會」,邀請衛福部、醫界、學界等專家與會共商健保改革方向。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健保財務連年虧損,改革迫在眉睫,專家指出,目前受薪階級為繳交健保費的主要族群,建議應推動家戶總所得,讓保費收取更平等。而不論是否要採取調漲健保費率,或是如何增加民眾部分負擔等措施,政府皆須審慎思考。
 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健康經濟學會、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9日舉辦「疫情下的健保改革,世代對話研討會」,邀各界專家與會共商健保改革方向。
 根據衛福部統計,明年底健保虧損恐突破新台幣771億元,安全準備金也將低於1個月,達到調漲保費標準。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指出,國內一項研究顯示,從2000年至2017年就醫人數減少0.3%,每人平均就醫次數從12次增至14次、增約14%,但醫療費用卻從人均8422元飆升至1萬6496元,暴增9成5。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目前繳交健保費的主要族群為受薪階級,而健保改革應要開源與節流,改善健保也須抑制浪費。
 不過,從這幾年健保改革面向來看,多是開源而非節流,開源是讓交保費的受薪階級越繳越多,但受薪階級有的人每年看病次數僅約1至3次,而看少繳多,這是不公平的現象,因年紀大、重大傷病等患者,健保也均會給予優惠。
 蘇一峰認為,讓受薪階級負擔絕大多數的健保費用是不合理的,薪資以外的所得也應評估作為健保費收入的計算基礎,因此應採家戶總所得計算保費,增加公平性。
 對於健保改革,洪子仁認為應多用多付、少用少付、大病免付,非急重難症患者使用高價影像檢查應收取定額或定率的部分負擔,藥品部分負擔上限應從200元調漲至500元,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應收取藥品部分負擔,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