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汗皰疹是一種急性的水皰性手部濕疹,對稱的發生於手或腳的側面,尤其是掌指部位最常見,病灶初期以水皰為主要表現,刺癢的感覺,隨著病程的進展,甚至會有刺痛的感覺,最後水泡乾掉或破掉,形成脫皮,癢感漸漸緩和,整個過程約2-3週。常會復發,週而復始持續一段時間。
汗皰疹好發在20-40歲的青春期後及青壯年,好發部位的汗腺通常較發達,早期認為它和汗腺流汗有關,因此將它命名為汗皰疹。現今已證實和汗腺、流行無關。目前認為這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炎,情緒壓力會使病情惡化,含鎳、鈷、鉻等金屬較高的食物亦會加重病情,悶熱的環境或進入夏天後酷熱的陽光,皆亦誘發汗皰疹的產生。
汗皰疹仍屬傳統醫學「浸淫濕瘡」範疇。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提到:「浸淫瘡,黃蓮粉主之。」隋《諸病源候論‧瘡病諸候‧浸淫瘡候》中說:「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於肌膚。初生甚小,先癢而後痛而成瘡…」。常由於稟性不耐,風濕熱之邪客於肌膚而成;或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加之素質因素所致。急性者較常見,以濕熱為主,常夾有外風,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易夾熱蘊結。少數反覆發作之汗皰疹需考慮血虛風燥、濕熱蘊積所致。濕疹反覆發作,長期不癒,劇烈搔癢而致夜眠不安、胃納不振、飲食減退。陰血虧虛、生風生燥、膚失所養,則皮膚乾燥、粗糙、肥厚、脫屑。情緒壓力常造成肝鬱氣滯,因此肝鬱化熱亦是病因之一。
臨床常見治療方式如下:1. 疏肝理氣:緩解情緒壓力,方以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加減佛手、乙金、龍膽草等。2. 健脾胃:脾胃主土,土能制水,有助水分代謝調節,方以香砂六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3. 去風清利溼熱:方以消風散合越婢加朮湯加減地膚子,蟬蛻、蒺藜、黃連、黃柏、黃芩、銀花、連翹等。4. 涼血清熱利濕:常用生地、赤芍、牡丹皮、生山梔白癬皮、豨薟草、苦參片、海桐皮、生甘草,忍冬、丹參。5. 養血去風,清熱化濕:方用當歸引子合五皮飲加減萆薢、蛇床子等。
平時保健可多吃薏苡仁湯,健脾除濕氣。四神湯燉豬腸、豬肚皆有助於脾胃運化,幫助體內水分調節。手足部汗皰疹刺癢時,可用荊芥穗三錢、蟬蛻二錢、刺蒺藜三錢、蛇床子五錢、苦餐根五錢,水3000C.C.文火煮沸15分鐘,倒入臉盆,浸泡手足,有助刺癢改善。平時避免搔抓以防病情惡化;手腳保養,少接觸水和清潔劑,腳部保持通風涼爽;避免壓力過大,加重病情;低金屬飲食有助合併金屬過敏患者緩解病情。早期保養和治療有助縮短病程,減少併發症!(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