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相如/新市報導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成立國內博物館第一個3D實驗室,針對各類型文物進行3D數位化、3D資料編修、全彩3D列印等作業,為了有效推廣與發展3D科技應用於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日前首度到南科考古館舉辦3D工作坊,培訓對歷史文物有興趣的民眾,自行建立文物的3D資料,方便保留與交流。
南科考古館是史前館進行考古科普轉譯推廣的重要基地,這次為了推廣文物3D保存,特別舉辦3D工作坊,將史前館目前掌握的3D技術與資源和公眾分享,期望大家一起來利用3D技術,保存重要文化資產的數位資料,並且可以更便捷與有效的透過網路進行共享。
這次「攝影測量技術3D工作坊」,聚焦在讓學員能在工作坊期間,有效學習與掌握攝影測量的技術,並且由史前館提供雲端3D運算平台,讓參與人員皆可自行於雲端平台進行3D建模。
史前館助理研究員葉長庚說,透過史前館建置的雲端3D運算平台,使用者僅需藉由網路上傳進行攝影測量作業過程所拍攝的照片,即可自動進行運算,個人電腦上無需安裝任何3D建模軟體,也不要高規格的電腦硬體,只需等待雲端系統的運算結果,再上網瀏覽建模完成後的3D模型。相較於一般單機版的3D運算軟體,不必使用高規格工作站、無需購買昂貴的3D軟體、運算過程也不用擔心影響電腦使用的效能,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