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往上海的短短2個半小時、會議3天,卻來回要花上1個半月的時間才能回家…
■梁燕
疫情影響難出國,國際旅客也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從COVID-19疫情爆發迄今到出現變異的新冠病毒,對全球觀光旅遊產業而言,COVID-19疫情爆發促使海外旅客大幅減少,隨著各國施行邊境管制,旅遊業者都無法面對突如其來的市場快速緊縮,航空業旅遊業相繼宣布將裁減人力,世界各國觀光旅遊業因此受到了重創,可見受影響之深,全球經濟探底,直到現在,歐美各國的恢復始終停滯不前,COVID-19所帶來的公衛危機則是主要挑戰。
亞洲的印度也即將挑戰千萬確診大關,英國自從出現變種新冠病毒後,各國開始加強對英國的防疫措施,而加上疫情又有擴散之勢,而多國相繼的宣布關閉邊境,這兩天,台灣由境外移入個案也顯著上升也,疫情尚未脫離,英國變種病毒首例入境台灣,站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負擔過重,施打疫苗副作用、負壓床位、台灣的醫療能量是否可以負擔, 這些不夠都引發高度關注,反思台灣未來,也讓醫院加緊思考,如何在防疫物資跟醫療器材上運用科技醫藥降低醫護負擔。
反思在疫情爆發前,企業反應憶起此時在德國的紐倫堡的Christmas Market(聖誕節市場)及大前年日本的Hakone(箱根)在每年的此時,都會在不同的國家作會晤及交流,可是,卻因為疫情關係會議只能視訊會議,現在終於12月24日睽違1年,再次搭上飛機,航站持續空盪盪,航空產業必受衝擊,不是關店就是裁員,飛往上海的短短2個半小時、會議3天,卻來回要花上1個半月的時間才能回家,目前受疫情影響,長途旅行對旅客來說,不管是去哪個地區、任何國家都會成為很多不確定隱憂。
但以台灣而言,以觀光旅遊目的入境旅客寥寥無幾,加上台灣首例出現變種病毒,元旦起為期1個月的鎖國政策,與疫情爆發前每日接近50萬人次的規模呈現鮮明對比。隨著跨國人流移動被迫停止,曾經佔據旅行社業者收入相當大比重的跨國旅遊業務停擺,航空業及郵輪業者也失去了客戶基礎,受創慘重,世界各國紛紛於今年2─3月之間陸續開始實行邊境管制,也是產業遭受衝擊的主因。
隨著各國陸續施行鎖國政策,雖然大家暫時無法出國旅行,所幸旅行型態逐漸轉為深度化發展,國內旅遊成為新形態下的旅遊趨勢,穿梭在台灣壯美遼闊的公路中欣賞沿途的迷人景致,阿里山看日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日月潭感受天然湖泊的美麗風景,都成為偽出國!
因此,如何克服這段期間,旅客角度上的旅遊目的地、交通工具、酒店等旅遊設施的公共衛生安全,變成為是否為出遊的意願重要環節。
因應COVID-19疫情發展,政府已調整策略布局為「先持續提振國旅、再布局衝刺國際」,佈局2023至2025年將衝刺國際,解封後優先瞄準日本、南韓、越南、港澳、紐西蘭等5大相對穩定疫情市場旅客,在國境解封前則先透過線上行銷,維持國際旅客的好感度及熱度,並視情況推動國際安全旅遊泡泡。
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頒布針對外國旅客的旅遊限制,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旅遊業者近日召開閉門會議稱,已將台灣列入相互開放邊境的優先名單。帛琉也正在考量與台灣形成安全旅行圈。香港、巴西、土耳其等地現已經全部開放台灣人入境。
由於COVID-19瞬息萬變,2021年哪些國家已經開放誰也不能確定。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各種產業,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呈現低迷、停滯的狀態, 但歷史發生過諸多瘟疫和災難,最後依然回歸世界的平靜。
眼前大家所關心的是COVID-19疫苗何時能打?能否應對變異的病毒?因變異後的病毒施打之前的疫苗是否還有效?COVID-19疫情快速地肆虐全球,造成醫護人員工作量倍增,且在尚未有明確的有效藥物或疫苗研發狀況下,政府必須建構自己的防疫產業,未來再爆發公共衛生突發狀況,才有能力快速反應。
台灣防疫成功讓世界看到(TAIWAI CAN HELP),在全球曝光度大增的情況下,台灣生醫界理應要有一番嶄新的面貌與希望,提高後疫情時代的公衛安全自給率,也因此,觀光產業的轉淚點,各界時間看法不一,不論是2022下半年,還是2024年上半年,都是還是沒人說的準,不過可確定的,如果東京奧運如果最後確定停辦,這就是轉淚點的指標下,必須再延後一年半,才有可能有趨緩的可能。
(作者為史賓賽智能生醫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開發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