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銘
「癲癇」是一種腦部電位活動異常,引起慢性、復發性、陣發的神經系統功能改變為特徵的疾病。據估計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率0.52-2%,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每一次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發作稱為癲癇發作,可以是抽搐性,也可以表現為神經系統其它功能變化,例如感覺的、認識的、情感的改變。癲癇可以是神經系統損傷或結構性腦損害的結果,也可以是許多全身性疾病的一個組成部分,還可以發生於既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病史,又沒有其他明顯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個體中,此時稱為特發性。單獨一次的非反復性發作可以由各種原因引起,不能診斷為癲癇病。
癲癇發作可分為,一、部分或局限性發作;二、原發性全身性發作;三、癲癇持續狀態;四、復發型式。其病因常見如:1.嬰兒(0-2歲):生產期白缺氧和缺血、顱內產傷、急性感染、代謝障礙、先天性畸形、遺傳性疾病。2.兒童(2-12歲):特發性,急性感染、外傷、熱性驚厥。3.少年(12-18歲):特發性,外傷、藥物、酒精戒斷、動靜脈畸形。4.青年(18-35歲):外傷、酒精中毒、腦腫瘤。5.成年(大於35歲):腦腫瘤或血管疾病、代謝疾病、酒精中毒。詳細病史、家族史,配合腦電圖EEG,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為診斷癲癇不可或缺利器。
癲癇屬傳統醫學「癲疾、癇證」範疇,又稱「羊癲風」,《內經》提及:「心脈滿大,癇瘛筋攣。肝脈急小,癇瘛筋攣。」這是對癇證臨床表現的初步描述。隋唐巢元方於《諸病源候論》指出:「其發之狀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脊背強直,或頸項反折」又指出癇證發作先兆:「夫小兒未發癇,欲發之候,或溫狀連滯或搖頭弄舌或睡裏驚掣,數齧齒。如此欲發癇之證也」。
臨床常見五種類型治療包括肝風痰濁、肝火痰熱、肝腎陰虛、脾胃虛弱、氣虛血瘀等,各依其不同症狀,而有不同治法。例如,肝風痰濁型,症狀眩暈、胸悶、抽搐昏仆尖叫、苔白膩、脈弦滑,治以滌痰熄風、開竅定癇,方以定癇九,天麻鉤藤飲加減龍骨、牡犡。
不同年齡層,造成癲癇的病因不一,須有不同的預防、治療、病後保養。戒菸、戒酒、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為基本原則。平時可準備天麻二錢、西洋參二錢、麥冬五錢、五味子一錢、水800CC,煮沸10分鐘,溫溫喝,益心氣,養心血,有助癲癇預防。
另外可以龍眼肉6錢,枸杞5錢、紅棗10粒,東洋參三錢,水1500CC,煮沸10分鐘,溫溫喝,益心氣,養心血,有助癲癇發作後的調理。
(作者∕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