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意識型態作祟的疫苗考量,恐付出代價

首批牛津AZ疫苗日前運抵台灣,由食藥署人員確認疫苗批號、數量及冷鏈無誤後,拆開疫苗包裝檢查外觀。(食藥署提供,中央社)

首批疫苗已經抵台,但數量既不夠,安全性又飽受質疑,何時全面施打更遙遙無期。這固然顯現台灣在國際疫苗競賽落後,也意味蔡政府排斥中國大陸疫苗的政治考量,已經嘗到苦果。

首批AZ疫苗已於本月三日運達,對於東亞最後一個開打疫苗的台灣,這原本應該是舉國歡騰的好消息,但連日來卻風波不斷。首先是首批僅十一點七萬劑到貨,依規劃將優先提供給第一順位中風險最高的醫護人員先打,但第一批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的醫護人員打得到,其他醫護人員只能等第二批,更遑論一般民眾。

其次,AZ疫苗安全性有疑慮。去年九月八日,AZ疫苗研發過程中曾因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而暫停,重啟臨床試驗後又發生劑量計算錯誤,一次半劑量加上一次全劑量的有效率反而較兩次全劑量要高的反常現象,以致圈內人自始就對AZ疫苗存疑。

AZ疫苗開打之後,狀況更是頻傳。法國、瑞典相繼傳出醫護人員因嚴重副作用而暫停接種,德國也有多人拒打AZ,甚至有專家痛斥AZ「根本不該被批准」;儘管世衛組織(WHO)建議可施打AZ疫苗,但歐盟若干國家還是將AZ疫苗視為「次級貨」。

在這樣的狀況下,台灣不少醫療人員醞釀拒打AZ疫苗,當然一點也不奇怪;包括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和陳時中在內,也沒有一個敢勇敢的跳出來接種AZ疫苗,這怎麼讓國人對AZ疫苗會有信心!持平而論,任何疫苗都不會是絕無風險,副作用也在所難免,問題是台灣目前向國際洽購的二千萬劑疫苗,AZ就占了一半,這怎麼令人不擔心?

再者,國內專家估計台灣至少要六千萬劑新冠疫苗才夠全民接種,但衛福部對外洽購僅二千萬劑,其中五百萬劑輝瑞BNT疫苗,已傳出「政治因素」破局。換言之,台灣除了等待全球新冠疫苗計畫(COVAX)分配和AZ疫苗之外,對外已難買到疫苗。國內方面,目前進度最快的高端疫苗和聯亞生技,都只進入二期臨床試驗,雖然宣稱七月開打國產疫苗;但第三期臨床試驗,受試者規模遠遠大於二期臨床試驗,並需確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副作用以及施打劑量,七月可施打的可能性極低。至於衛福部申請建設疫苗二廠,號稱每月生產量可達二千萬劑,但至少還要三年才能完成,根本就緩不濟急。

之所以會陷於這樣的困境,當然跟西方國家搶購囤積疫苗有關,但蔡政府誤判情勢與意識型態作祟,也難辭其咎。照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的說法,美國從去年三月就開始採購疫苗,新加坡也早在五、六月就敲定疫苗採購劑量,而台灣直到去年九、十月才有動作,錯失採購黃金時間;另外,領導人沒有挺身而出搶購疫苗,也是一大關鍵,「世界各國都是由總理、總統親自出馬洽購疫苗,為爭取甚至提出各種互惠模式交換」。

不過,另一個重要因素,還是台灣從一開始就排斥大陸疫苗。目前全球新冠疫苗需求超過一百億劑,至少已有十六國向中國大陸採購近五億劑,且至少已有八個國家的元首接種大陸疫苗,預計大陸今年產能超過三十億劑,向大陸洽購疫苗的國家越來越多,顯見大陸疫苗已在國際廣泛使用。台灣在國際間買不到疫苗,卻偏偏不買大陸疫苗,試問,台灣缺乏疫苗能怪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