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峰
中國海關總署公告暫停進口台灣鳳梨,聲稱是因為有介殼蟲害,農委會的應急措施是砸10億元救台灣鳳梨行動,正值產季的鳳梨可能只是暫停進口的起始而已,自2013年起,中國成為台灣水果的最大外銷市場,即使農委會2017年成立農業外銷平台小組,也沒改變這樣的外銷政策,一旦還有其他水果被中國停止進口,政府有多少個十億能救?
其實在一片「救救鳳梨」的聲浪中,應該要先檢討的是台灣農業外銷平台,成立以來是否發揮功能,協助過農民拓展除了中國以外的通路,在銷往其他國家的條件上,是否能夠維持與銷往中國一樣平盤甚至更好,「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政府如果遇上被停止進口就只是一再砸錢,後續萬一還有蓮霧、芒果及其他水果農產品被禁,再多的補助也非長久之計,農民的經濟影響只會愈滾愈大。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外銷水果的種類多達34種,鳳梨和釋迦更是奪下水果外銷的冠亞軍,去年台灣水果出口值排行第一的是鳳梨,外銷額超過4萬噸,主要出口國家為中國及日本,但銷往中國佔總外銷量9成以上,也就是說外銷倚賴中國市場已非一朝一夕,如果不是中國突然暫停進口,恐怕並未引起國安高層及庶民百姓的注意。
2013年隨著兩岸經貿交流,台灣與中國以民間的「合作社」及「供銷合作社」對接水果等農產品的貿易貨物,表面上並沒有農委會等官方介入,農民也能夠經由正常收購管道賣到穩定的價格,尤其這其中並不區分藍或綠執政縣市,曾經有過因為香蕉產量過剩滯銷,台灣這方的合作社出面以統一價格收購後銷往中國,農民損失才未擴大。
農委會2017年試圖成立農業外銷平台,配合執政黨新南向政策,分散原本銷往中國的水果農產品市場,但是新南向國家因為大都為熱帶氣候地區,除了價位偏高,當地民眾無福消受以外,就是因為氣候保存不易,近幾年來仍然無法改變中國佔有率的事實。而前高雄市長韓國瑜2019年對外簽了13億元MOU,農委會說如果沒有協助,保證這些合約一定無法達成,後來外銷也不了了之。
中國禁鳳梨可能只是一個起始,台灣既為水果及農產品王國,政府早就應該有分散投資的概念,和開發新外銷管道,這一次砸10億,靠政府和民間集購來救,如果還有下一個,又能救多少。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