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長期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但台灣卻10年欠缺新藥。響應4月19日世界腸躁症日,台灣醫界除爭取引進新藥,也提醒病患可與營養師討論使用低腹敏飲食緩解症狀。
盧俊良表示,影響台灣腸躁症治療不佳的3大問題,除了病人對疾病了解不足,影響就診與治療外,還有國外新藥未引進,不能提升治療成效,另低腹敏飲食的推廣也待加強。
台北榮總醫院內視鏡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指出,觀察國際治療趨勢發現,腸躁症的治療已經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低腹敏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精神心理治療四大面向,反觀目前台灣使用的傳統藥物大多都是紓解症狀,而非針對腸躁症機轉而研發,治療效果不能達到有效的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