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從國際疫苗護照看國民健康與生技疫苗發展之路

各國紛紛解封,並慢慢的步上生活的正軌,靠的是注射疫苗。圖為台灣民眾施打疫苗情形。(本報資料照)

王冠斌

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發時,各國不斷的篩檢、封城、邊境管制、人流管理及國與國之間的敏感戲碼不斷上演,且看到旅居在外的國人,亦紛紛返回台灣,期待躲避旅居所在地的疫情風暴。這一年多來,各國藉由疫苗注射,紛紛解封,並慢慢的步上生活的正軌,連美國的PGA高爾夫及網球公開賽,也不見必須強迫戴上口罩,實讓人稱許。

不過在此之前,大家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是輕忽,還是輕忽。反觀,近期台灣紛紛擾擾,各有所主,但卻形成了「出國打疫苗」成為另一個不同身分的表彰,看在多數國人眼裡,實在不是滋味,當然也包括筆者本人。

疫苗的作用在於預防,由於攸關生命,更應嚴謹及可供考證,此原則舉世皆然。不過此次新冠疫情,大家一直和時間賽跑,也不再緊守臨床原則,畢竟這次的疫情對於人類歷史上,肯定列入史載。由於各種疫苗屬性及特性有別,常造成混淆外,也各常讓國人摸不著頭緒,試簡述製表如下:

疫苗特性說明如下:

1、mRNA(信使RNA)疫苗莫德納(Moderna)、輝瑞/BNT疫苗:

mRNA疫苗會將能製造新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mRNA送至人體細胞,並製造棘狀蛋白,藉此驅動免疫系統攻擊與記憶此類病毒蛋白,產生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2、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高端、聯亞、國光、賽諾菲:

利用基因重組技術製作出病毒表面棘狀蛋白,做成疫苗打入人體,讓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

3、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楊森製藥(J&J):

將一段製造病毒表面棘狀蛋白的DNA放入無毒性的腺病毒中,最後將之遞送至人體細胞,誘發免疫反應。

4、全病毒疫苗:中國科興:

用較傳統的方式製作,採用失去活性死毒疫苗及降低病毒活性後的減毒疫苗刺激人體免疫系統。

(以上說明引自長庚醫訊110年6月1日,長庚感染醫學科主治醫師鄭鈞文。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2103011#.YL7VFC0SjPA

 

近幾年來,人類經濟開發下,不斷省思所應付出的代價。這次疫情,從台北及新北醫療動能與苗栗爆發的情況,突顯出我國醫療院所嚴重不均及社區醫療能量高度差別。從國民平均餘命,以及此次各地因應疫情的能力,便可看出醫療量能上的差異,更也部份可引伸出國民因醫療上的差異及生活的自我照護能力、經濟能力及各項上的差異,便也反映出各地住民的平均壽命,由2020年台北平均餘命為83.9歲,而苗栗為79.22歲來看,是否也讓人省思,在狹窄土地上的台灣,也呈現如些的高度不均。

由於疫苗開發無論是新藥或疫苗,從開始研發到上市推廣,經驗上都要花個8至12年才有回收及具體的成果,所以不是資本雄厚的企業,根本撐不起一個單項的疫苗開發及成敗的考驗。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下,各國為了接種也不得不適度放寬醫學上的規範要求及政策考驗,因為由原來研發程序需要10年,現今可能只要10個月就可以上市發表,所以,何以此次高端及聯亞的臨床問題,在面臨排山倒海的疑問之際,各家說法不一,從國家官員支持之餘,學界見解互異,但仍有一共同的看法,即在科學的驗證上,應有的具體階段、臨床人數、客觀條件的發表等,便成為大家可以作為一領域上不容易有模糊的空間。

據此,不管接下來,我們是否有機會接種國產疫苗,或是全面被質疑,這都是事後需要歷史的檢驗。但以國家角度,仍要去思考,我國在未來的疫苗政策上,是否有能力、時間、及市場等條件,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的企業或產業。我國台積電也是在國家扶助下才有開始,但要有今天的成績,肯定不是國家保護,便能成就今天。

根據個人對於生技產業的觀察,在近幾年看到更多的資源投入及機會的發展,但能有成功者,無不深蹲個十來年,是很難看出一點成績,更別說是在市場上存活及立錐之地,因此,每每看到新生企業的開端,除了給予祝福外,也對於大家競相投入下,感到資源分散的憂心,如果國家政策給予整合或方向上的引導,便能成為更有實質意義的新亮點,而非發散式新明星。

前陣子拜訪國家生技園區,看到國家資源及技術上的提供,除了更感嘆國家的用心在硬體及人力資源的投入,但也可惜我們四處開花的人力斷層及智慧經驗的各自破碎,殊為可惜,盼望我國未來的疫苗政策及其他具戰略性技術政策,更應保護及限制。

還記得前一陣子,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爭下,美國科技業被一定程度的限制投資、買賣及合併。反觀此次,我國的護國神山台積電,被各國競邀至各國投資或設廠,但也不見我國有何積極的作為。

國際疫苗護照,看來可能是態勢已成,各國紛紛解封,人流、物流、貿易等國際活動,不可能僅止於物的連結,人的聯結便成為另一個各國對人民安全性的佐證識別,因此未來幾個重點,便成為邁向2022年下個國力分水嶺:

1、國際疫苗護照,期待我國在施打疫苗上,除了對疫苗的可靠性及有效性上,更應有國際化人流的佐證能力,否則恐成為另一個被鎖國的困境。

2、專家證明,近期很多的結論,都以專家建議,但仍不見該專家為何?在任何領域,專家必成為專家,容易被挑戰其專業性,因此,無須擔心專家為何,更該擔心,所稱的專家,根本進不了專家之門。

3、醫療資源分配調整,長期被忽略的問題,在此次能否再重建及調整,需要國家執政者的省思及全體國民的覺知。

4、人民良善、大家熱心的捐贈,不如讓我們更去監督我們的立法及執行能力。相信此次疫苗的採購議題,更能引發更多省思的力量。

(作者為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台灣長照醫學會南區辦公室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