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黃榮興先生目前擔任本協會監事,收藏主要方向為古玉領域,平日熱心服務,常為會員解說相關古玉知識,為本會資深會員。
中國歷史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玉器,玉器的形狀除了如斧、鑿這類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之外,璧可說是分布最廣的玉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地區文化期玉璧看似外型差不多,但有三個最具代表性的類別,分別是東北方的紅山文化、東南方的良渚文化、西北方的齊家文化。這三個文化期玉璧型制和工法有明顯的差異,辨識度很高。
這三個出土玉璧較多的史前文化裡,紅山文化的年代最久遠,和其他文化期玉璧相比,紅山文化的玉璧質地最好,尺寸也較小,厚度較薄,並且有內外邊緣磨薄的特徵。還有外圍較接近四方型的玉璧,這種尺寸較大的璧在上方還會有對穿孔。
良渚文化的玉璧較大較厚,相對的孔徑比例也偏小,璧孔採兩面對鑽的方式,孔內常有兩面鑽對接錯位的台階痕。少數璧身會有遺留弧形線切割痕跡。
出土的文化期玉璧裡,有刻紋飾的唯有良渚文化玉璧,良渚玉器的紋飾是以銳利的石核為工具鐫刻、點蹭出來的,而良渚玉璧有刻紋飾的比例甚低。
齊家文化玉璧的孔徑比例是三個文化期玉璧裡較為偏大,和良渚文化不同的是璧孔是單面鑽,形成如漏斗狀的孔,而且不少玉璧會有遺留片切割的直條工痕,也異於良渚文化的弧形線切割痕。
漢璧
漢代興起的厚葬風俗,帶動玉雕的蓬勃發展。西漢是陪葬品最豐富的年代,而陪葬玉器裡數量最多的就是璧。漢代還把璧視為財富,做為陪葬品的璧除了玉質製作的之外,還有石壁、陶璧、琉璃璧。
漢墓出土的玉璧數量眾多,除了專做為殮葬用的玉璧外,更多是主人生前喜愛的玉器做為陪葬品,所以墓葬出土玉璧的質地、工藝從精美到粗製品都有。樣式也從傳統內外雙圓的外型在戰國時期開始出現變化,到了漢代的蓬勃發展,達到玉璧型制演變的頂點,後代玉璧可說無出其右。
由於漢璧出土數量頗多,例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就有56件,漢代玉璧的數量多,導致現在漢代玉器裡漢璧的價格也相對便宜一些。所以玉璧適合做為高古玉器收藏入門。
祭祀坑玉器
祭祀也是重要禮制,周代群雄割據,皇權低落。諸侯國、貴族間所做的盟約,會以祭拜儀式方式祈求天地神明作證,祭祀後將盟書和祭品一起埋葬。
現代考古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祭祀坑常有玉器和盟書一起埋葬。作為禮器用途的六器應該要有較好的工藝和質地,但這些作為祭祀用的玉器質地和工藝普通,甚至比陪葬用的玉器更差,顯然對於這種不會回收重複使用的一次性玉器,古人還是有能省則省的心態。
祭祀坑玉器以璧和圭最多,周禮所述,璧是祭拜天,圭是祭拜東方,顯然當時的人對這兩個方位較為敬重。而祭祀坑玉器圭璧組合的模式,在西漢時期還能看到。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5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