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有效調理更年期症候群

更年期指婦女從生殖年齡過渡到無法生殖的時期。2000多年前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曾記載相關論述:「五七(35歲),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42歲),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49歲),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說的就是婦女自然老化的過程。在大約49歲的時候,因為卵巢衰竭而到達無法生育、月經停止的狀態。

更年期包括3個階段:停經前期(停經前的2~5年)、停經期(持續停經的第1年)及停經後期(停經後到卵巢功能完全喪失),年齡大約在40~60歲之間。在這個期間,主要因為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分泌的雌激素和黃體激素隨之減少,導致下視丘─腦下垂體─脊椎脊髓神經─自律神經─卵巢之間失去平衡,進而出現一系列不適的症狀。

更年期女性的常見症狀分布廣泛,在生殖系統可見月經不規則、陰道分泌物減少、性交不適、外陰搔癢;典型的血管舒縮症狀包括潮紅、潮熱、汗出。在心血管系統可見心悸、乏力、胸悶、胸痛;在泌尿系統可見頻尿、尿失禁或容易尿道炎;在神經精神系統方面可見失眠、焦慮、煩躁、憂鬱、記憶力減退;在肌肉骨骼系統可見關節痠痛、肌肉痠痛、骨質疏鬆;在皮膚可見皮膚乾燥、皮膚搔癢、皮膚感覺異常、掉髮、白髮。

中醫認為,造成更年期症候群的主因是「腎虛」。中醫所指的「腎」是全身許多系統功能的集合,包括生殖、內分泌、免疫、腦下垂體、腎上腺,甚至微小到細胞的修復與再生,都歸屬中醫「腎」的範圍。更年期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荷爾蒙分泌減少,多個系統功能退化,是絕對的腎虛;而失眠、煩躁、焦慮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是歸類在中醫「肝氣鬱結」、「肝火」的表現。

中醫認為,更年期症候群疾病的本在腎虛,疾病的標在肝鬱、肝火,治療上必須兼顧標本,在補腎藥物的基礎上,依病情加用疏肝理氣、清熱瀉火的藥物。

臨床案例:1名58歲婦女5月看診,主訴潮熱汗出情況變嚴重;她平時有運動的習慣,但運動時出汗的量變更多,汗流多了有全身無力的感覺。另外是容易緊張,緊張起來又跟著容易引發心悸。

經發現,其脈象虛弱,科學中藥粉處方給予右歸丸、知柏地黃丸補腎陰陽兼以瀉火,以地骨皮、黃芩加強清熱瀉火力道,加上黃耆補氣固表收澀汗液,砂仁幫助脾胃消化、丹參幫助血液循環。服藥1週後,潮熱汗出改善,繼續服藥調理中。

更年期症候群症狀繁多,涉及多個生理系統,在此期間臟腑功能及自律神經調控失衡,較易發展為各種慢性疾病。中醫治療以「補腎」、「疏肝」、「瀉火」為綱要,調整臟腑功能達於平衡狀態,有效幫助婦女度過生命中的重要階段。

(作者∕立宸中醫診所醫師楊添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