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減災非勝天 前瞻建設見成效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近日台灣各地豪雨造成淹水災情,面臨極端降雨的挑戰,工程師深知人為的工程手段有其極限,所以是以觀察淹水面積、深度、次數及時間是否改善來評估治水成效,提升國土面對水災的韌性,尚不宜簡化為「有淹水」或「沒淹水」,而一筆抹煞所有參與治水工程人員的血汗。

工程會表示,政府近年編列特別預算投入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治水防洪計畫,並已陸續展現成效。以經濟部提供的資料顯示,本次0806豪雨的降雨量與2018年八二三水災相近(最大時雨量約120毫米、12小時最大雨量逾600毫米),而當次之淹水面積為45,872公頃,影響戶數33,292戶,而本次初估淹水面積已大幅降為771公頃,影響戶數初估亦降為853戶,在在顯示辦理治水防洪相關計畫確有發揮其成效。

為有效發揮治水防洪之成效,提升國土韌性,要有整體性思惟,也就是需從流域的上、中、下游整體規劃,掌握淹水原因,整合流域上游林班地治山防洪及坡地水土保持,中、下游的中央管、縣市管河川、區域排水改善、都市雨水下水道、農田排水、水產養殖排水、道路排水系統等各機關治理工程及維護管理工作,並利用公共設施用地分擔逕流,建築物出流管制,方能改善淹水對民眾的影響。

工程會並表示,為落實上述整體治水之理念,工程會已整合經濟部水利署等相關機關,於109年提出「提升國土防洪治水韌性之整合作業指引」,作為各機關推動參考,並將持續以此原則,要求各機關辦理治水減災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