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52歲蔡姓作業員工作廠區內有鍋爐,環境悶熱,因為過了下班時間仍未出廠房打卡,同事前往探視,發現他昏倒在地不停抽搐,及時送醫急救挽回一命。
高雄阮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連守揚醫師說,經檢查,蔡姓男子體溫高達42度,呼吸心跳急促,出現癲癇、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血尿、肝功能異常、上消化道出血等中暑症狀。雖救回一命,但腦部嚴重受損,肢體協調和說話發音大受影響,往後都須專人照護。
連守揚指出,中暑不一定是直接曝曬在太陽下,比較多反而是處在高溫悶熱環境,一直流汗又沒補充水分,儘管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這時感到的頭暈、頭痛只算是「熱衰竭」;中暑的前兆也是比較常碰到的情形,為民眾一般所謂的「著痧」,有的婆媽會拿小碟子、瓷湯匙等DIY「刮痧」,但這樣的調理行為其實有禁忌,需先詢求中醫等專業,以免衍生其他疾患問題。
「中暑」指身體難以散熱,剛開始會頭昏、口渴、手腳無力,此時若未及時離開高溫悶熱環境、補充水分並休息,接著就會走不動、躁動不安;一旦高燒不退,就會有神智不清、譫妄、癲癇等症狀,甚至引發多發性器官衰竭,死亡率將大幅上升。
連守揚指出,夏季容易中暑的高危險群首推孩童,因新陳代謝快,熱調適能力較差;其次是散熱調節不良的人,如老年人及中風、新陳代謝疾病的患者。
再者是長時間在戶外工作者,與高溫環境工作者,務必常提醒自己和同事多喝水、並適當休息。阮綜合醫院急診醫療責任區域是港務局消防隊送來的傷患,臨床上常見在碼頭工作的民眾中暑送醫。
連守揚提醒,戶外活動要遮陽,避免直接曝曬,可減少皮膚的輻射吸熱效應,有效降低體感溫度;豔陽下活動愈劇烈,新陳代謝愈快,體溫就越高。活動15~30分鐘就應找遮陽處適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