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興
一、
人生當中應該有許多未完之事,也應該有不少應該交代之事。未完成的,就必須戮力去實踐去達成,否則,一旦到了某個年紀,或到了人生最終站,才發現那些未完成的事依舊未完成,那不是頂後悔的嗎?因為,並沒有對自己的人生有個圓滿的交代。
人生走這一趟,也許很長,也許不長,不論長或短,總是必須對這一趟的旅程應該有所良好的交代,才不會虛走一回。
有不少人仔仔細細地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會忽略掉任何一處好風好景,並且拍攝或作筆記,留下一個完美的人生印記。卻也有很多人到每個地方總是「走馬看花」或「蜻蜓點水」,簡簡單單隨隨便便匆匆忙忙走一趟,然後拍拍屁股走人,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或「雪泥鴻爪」。
我相信多數人跟我一樣,都不願意「就這樣過一生」,都希望能活得「多采多姿」,都希望能多創造一些美好來讓自己感覺「不虛此行」而有所圓滿的「結局」,也因此,人生尚未抵達「終點站」時,就必須「未完」,必須「繼續」,正如一首很老很老的西洋歌曲名為「Carry On Till Tomorrow」(繼續到明天)。
二、
我的第一本詩集「非詩之詩以及詩非詩手記」,嚴格來講,在詩作方面及一些手記內容,確實「未完美」或「未完全」,說真的,對詩,所謂的「新詩」,我一直都在「摸索」中。
我並非詩的「學院派」出身,讀的是企管系,但,我內心真的喜歡文學,雖然之間常有「誤入歧途」,仍「不離開」文學。上大學後,自願跑去當校刊社長,也開始寫文章,當時同班同學雨影跟我很要好,他是個標準的「藝術性格」的人,不僅寫詩也作畫,兩人在一起,不知不覺就談起了詩來。這是我真正接觸新詩的起始。
然則,真正說起來,當時對詩,我並非全然熱衷,只是在寫散文或小說時,來個「意外的創新」,把詩加入其中而已。
也許就因沒有全然用心去經營詩,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被視為「不是詩」或「不入流」,以致於有一段漫長時間幾乎與詩「隔絕」。但,我還是無法與詩「分手」。
三、
在重新整理書房時,意外發現以前所發表的詩作及幾本手稿,看起來都已發黃的紙張和幾近模糊的文字,心想如此讓其「報廢」實在太可憐又可惜,從而又興起整理出版的念頭。
在整理的過程,又想到這些年所寫的詩多半未發表,乾脆擬定成「詩的四部曲」,亦即詩的部分要出版四本,第一本已完成,第二本即這本,第三本則在醞釀中。
出書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看,現今的印刷技術非常進步,要出版一本書並非什麼難事,難在書的銷售。
常常聽人在說紙本書的閱讀人口越來越少,亦即實體書的銷量有越來越下滑的趨勢,因此,出版實體書是有「風險」的,如果不是「名家」或「異家」,或是特別有看頭、極為流行的內容,將可能「慘銷」。
但我仍堅持出紙本書,因為紙本書的「溫度」是電子書難以取代的。也許有人笑我傻,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做完全是錯的,但我仍要繼續「測試」。
不做,不試,根本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不是嗎?
再者,我更相信人性是站在「努力而誠懇」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