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流體晶片與雷射幫浦裝置判讀 不占空間造價便宜
中央社∕台北15日電
台灣科技大學材料系教授陳建光帶領研究團隊,以微流道雷射繞射晶片與雷射幫浦裝置,開發最新的腫瘤細胞與細菌檢測技術,具備省時、便宜、精準的特點,目前已投入臨床試驗。
陳建光指出,傳統檢測技術是使用磁珠捕捉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或細菌,判讀步驟以螢光染色為主,但細胞、細菌染色下螢光強度不均,判讀相當耗費人力和時間。目前雖有螢光判讀自動化機台,但仍要繁瑣的樣品前處理,檢測價格貴、速度慢,難以普及。
陳建光團隊研發出微流道雷射繞射晶片,利用晶片獨特的表面光學結構,轉印到透明的高分子基板上,透過表面光學結構形成的繞射強度變化,來判讀圖案上細胞或細菌的數量。可直接由雷射繞射光譜進行判讀,即時分析晶片中的細胞數量。
這項系統包括微流體晶片與雷射幫浦裝置。微流體晶片為可拋式,可大量生產、價格便宜,而雷射幫浦裝置體積小,不占空間方便攜帶,造價也便宜。
陳建光也提到,新技術可避免檢體外洩造成汙染,達到快速檢驗的效果,提供醫生治療癌症的快速判讀指標,具有商業化潛力。
參與研發的材料所學生徐祥輔表示,晶片的結構和製程是這項技術最困難的地方,他花了很多時間一直嘗試將晶片的表面處理好且封好。最後實際將晶片做出來,且測試的結果也都能運用在臨床,覺得很感動。
這項技術日前獲得科技部「2021未來科技獎」,已與三軍總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未來可望提供醫師評估癌症病情一個快速便利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