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調委18年 吳麗卿看盡人生百態

學者換跑道 感謝前輩教導 每年調解逾30件 今年獲內政部長獎

從學者變成專業調解委員,吳麗卿今年獲得調解委員服務年資內政部長獎。(記者吳孟珉攝)

「付出一湯匙,回饋整畚箕!」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從學者蛻變成專業調解委員,今年獲得調解委員服務年資內政部長獎的吳麗卿感受最深,她說,調解工作十八年,看盡人生百態,更懂知福惜福。

六十五歲的吳麗卿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退休教授,原本單純英文學者的她,十八年前因緣際會下,受當時永康鄉公所之邀擔任調解委員,從此結下不解緣。

公所調解事務五花八門,尤其是以車禍調解為大宗,調解委員多是由地方「頭人」或是耆老出任,學者十分少見。吳麗卿說當時自己就像是社會大學的「幼稚園」學生,初任調解委員時先跟著前輩們見習,所幸大家都很幫忙,也不吝於傳授,也因此自己才能在一、二年後進階到「小學」階段。

如今的吳麗卿不但能獨當一面,而且因為每年獨立調解件數達三十件以上,年年獲得市長獎表揚。五年前從學校退休後,更是專心投入社會服務。

從事調解工作多年,她形容就是扮演和事佬角色,像是車禍調解,兩造雙方在調解會上常是怒目相向、互指不是,這時調解委員就要居中溝通,讓彼此能各退一步。

至於印象最深刻案件,吳麗卿回憶是一名病苦的七旬老母請求三名子女撫養費,由於這位媽媽年輕時棄家不顧,子女成長過程艱辛,生活也不好過,一開始都不願認這個母親,同樣是母親的吳麗卿循循善誘後,才終於讓子女們願意出錢奉養,老媽媽也總算可安享餘年。

吳麗卿說,調解工作看似付出,但其實自己收穫最大,因為接觸到原生活範圍所無法體會的一面,看到形形色色,所以也更懂得感恩,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記者吳孟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