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先溫熱 針灸通氣血效果倍增

艾灸透過火力助推艾草藥力由穴位擴及經絡,帶到疾病所在之處,為療效加分。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氣血遇到寒冷天氣易凝滯阻塞,肌肉呈現收縮狀態,若平常已有筋骨痠痛症狀,遇寒冷天氣則痠痛會更明顯!」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姿君說,針灸治療前透過艾灸溫熱作用,可增加人體陽氣運行、促進新陳代謝,皮毛及肌肉得以放鬆柔緩,能增加針灸暢通氣血的效果。

沈姿君指出,艾草自古即用來治療百病,本草綱目云:「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明代醫家李時珍認為蘄艾最佳,宜放一段時間再使用,又稱為陳艾,最久可至3年;孟子也曾說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屬溫性,本身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祛寒除溼的作用,艾灸透過火力幫助推動艾草的藥力由穴位擴及經絡,帶到疾病所在之處,中醫觀點認為,當人的氣血調暢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而氣血有「遇溫則行、遇寒則凝」的特點,氣血遇到寒冷天氣容易凝滯阻塞。

她說,冬天是陽氣封藏季節,也是養護腎臟的好時節,體質偏虛寒的人(不侷限於女性),像手腳冰冷、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月經不調、下腹部觸診冷等等症狀,可透過腎俞、命門、氣海、關元等穴進行艾灸,達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之效,對於久治不癒的骨關節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腸胃炎、虛寒性痛經等等搭配艾灸也能獲得緩解。

她提醒,艾灸具有多種功效,但偏溫性,禁止使用於正值發炎或體質屬熱者,艾灸後因為增加人體代謝,宜多喝溫開水,若艾灸後出現口乾舌燥、口破牙齦腫、冒痘痘等情形,必須立刻停止艾灸,並且多喝溫水幫助代謝,也應避免吃烤炸辣物或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