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新竹市12日電
桃園發生女子疑因產後憂鬱,悶死2個月大兒子的悲劇。醫師建議,產婦除可透過中西醫治療及心理治療緩解憂鬱症狀,家人更應陪伴、一起參與,更有助解決產後適應問題。
精神科醫師林正修表示,產後往往會因為角色轉換或賀爾蒙的生理因素造成情緒不佳,通常在壓力釋放、生活適應後,都會慢慢的走出陰暗的情緒,要經過專業診斷才能確認是否嚴重到成為「憂鬱症」,就需接受治療。
林正修說,如果產婦在懷孕前就有憂鬱症,家屬應該更加注意產後情緒,也要密切注意服藥是否規律,有時候產婦會因為婆媳、夫妻間的意見不同而出現壓力,建議家人給予陪伴、溝通與適度情緒發洩。
林正修建議,媽媽在生產前可先做角色轉換的準備,透過有經驗的家人或護理人員提供相關指導與資訊;產後,家人需盡可能分擔工作,讓產婦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適度釋放壓力,不論對大人、小孩,都是更正向且健康的發展。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醫身心科醫師鄭映芝表示,全職媽媽每天照顧孩子、打理家務,長期下來因為無法實現自我,容易感到失落,嚴重者更出現憂鬱症狀。
鄭映芝指出,全職媽媽常不小心就承擔了整個家庭的責任,建議夫妻將整個家庭責任分工,以減少妻子的照顧壓力;平時要找人對話,表達自己的需求;調整心態,接受當個「夠好」的媽媽即可。
鄭映芝說,產後或是育兒憂鬱不僅影響父母身心健康,也會影響親子間互動,對家庭系統、親職教養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當憂鬱症狀嚴重時,不要害怕尋求專業協助,中西醫合併治療及心理治療都能有效地協助緩解憂鬱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