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5歲男童,有次出現發燒情形,長輩在家中急尋退燒藥,一時不察誤拿了2顆500mg普拿疼給男孩吃。不料男童竟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情形,緊急送急診發現是普拿疼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經緊急搶救後撿回一命。
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表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適症狀,需要專業醫師進行完整的評估與診斷,才能抽絲剝繭、對症下藥。兒童用藥劑量絕對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等都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的關鍵。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即使是孩童最常見的咳嗽症狀,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感冒,但也可能是氣喘、異物吸入,或其他非呼吸系統的疾病,像是不自主動作異常的「妥瑞症」,病童會不受控制的乾咳,常被當感冒治療好久後才被診斷。
她也強調,即使是感冒,也不應該自行服藥,因為感冒藥常含有多種成分,或含有不適合給孩子使用的成分,因孩童的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對於某些成分代謝速度緩慢,極容易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的發生。
另,吳昌騰提到,嬰幼兒腹瀉情形可能會讓照顧者擔憂孩子在短時間內失去大量液體脫水。曾有家中長輩貪圖方便,拿了自己腹瀉時吃的止瀉藥洛普拉膠囊(Imodium)給9個月體重9公斤的小孫子,並且自行調整用量,一次吃半顆,吃了4次,結果小孫子出現肚子脹,麻痺性腸梗阻、嗜睡和惡心嘔吐等症狀,緊急送往兒科急診,找出腹瀉的原因其實是細菌(沙門氏菌)腸胃炎併發腸阻塞。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強調,解決孩子出現的病症最重要是分辨原因,像常見的腹瀉,可能是感染性的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或是腸道敏感等等問題。孩童的腹痛、嘔吐,背後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門,而且不同年齡好發的疾病類別也不相同,絕對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出背後的「藏鏡人」,才能對症下藥,並根據孩子年齡、體重等做最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