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38輕症者直接轉重症 公衛學者建議調整醫療量能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公衛學者指出,四月至今,約有卅八名輕症者直接轉重症,建議國內應調整醫療量能,避免患者錯過黃金治療期。另,也提醒注意醫療適當分流,讓急診與住院資源能更精準,避免錯過黃金治療。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昨日在「新冠肺炎科學園地」表示,從全球武肺病毒變異株Omicron致死率來看,台灣此波僅萬分之二,仍低於世界整體致死率,未來須努力精準防疫避免致死率上升,包含避免無症狀與輕症個案占據醫療資源等。

他指出,團隊分析,如美國在流行期間住院重症率及死亡率高,主要是重症個案多且醫療資源不平均所導致;而丹麥、英國、芬蘭雖然住院重症率低,但由於住院不精準而佔據醫療資源使得死亡率高,顯示精準防疫的重要性。

至於本土方面,陳秀熙關注Omicron疾病進展及照護,日前曾指出,雖Omicron有輕症化趨勢,且疫苗施打可有效防止住院及重症感染,但輕症個案中仍有高風險族群可能進展為中症,中症再發展為重症。

這次他則推估,從四月一日到五月九日,輕症中有三十八人未經中症而直接轉為重症,另中症轉到重症則觀察到十九人。

陳秀熙說明,部分患者可能本身帶有疾病,若未適當醫療分流,恐錯過黃金治療,因此提醒國內讓急診可以很快處理,讓住院更精準,並持續加強疫苗措施,以及抗病毒藥物運作,精準調整醫療量能,阻止疾病進展。

陳秀熙也建議,精準防疫兩大主軸包含,一、預防重症及死亡,靠疫苗施打與NPI,還要精準快篩早期發現個案,再精準住院及ICU照護;二、無症狀或輕症調整,透過通報、檢疫與隔離措施,有效匡列居家隔離對象,並倡導無症狀或輕症可快速康復的民眾是「降低社區流行原動力」,不用黑數形容來避免獵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