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相如∕麻豆報導
總爺藝文中心於紅磚工藝館舉辦《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展覽,聚焦從事稻米育苗的胡育旗、同時耕種友善及慣行稻米的陳鴻偉、種植友善菱角田的劉建福及菱角農陳露霞等四位農民自身相關的物件、敘事及影像。
蓄積三年能量籌備的「二0二二麻豆大地藝術季」,以曾文溪流域為主體,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漁人帶路三種途徑的踏查和調研,形成流域倡議的系列計畫,希望以藝術為方法,形成流域共生對話平台為目標,帶領民眾走入曾文溪萬物生命。
十四日於總爺藝文中心紅磚工藝館推出的《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自上游進入中游,曾文溪水進入官田農耕灌溉地區,孕生特殊的稻菱輪作地景、農人耕種技藝與環境之間共存的關係。
文化局長葉澤山說,曾文溪全長一百三十八公里,沿途有豐富的生態及豐富的產業,透過這次的展覽,啟發對景觀藝術內涵文化歷史的意涵,對這塊土地有更深入的探索。
展覽由農人堆放資材的資材間(俗稱寮仔)出發,感受到農業其實是一種關係的經濟學:一是關於各種堆放於資材間物件的投資以及對應處理環境議題的手法;一則是資材間同時做為農人們休憩、討論、建立情感的地方。由此,農業不僅只與產量及收益有關,更關乎農人與與環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