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膝關節攣縮

■吳重達

20多歲男性,出車禍而左膝髕骨骨折,在外院做了內固定手術。3週後左右來診,想看看刀到底開得好不好?

有這種事!醫師有點啼笑皆非,但來者是病人,又不能拒看?觀其手術傷口,癒合良好。健保局電腦雲端看到術前骨折狀況、術後的X-光骨折整復與內固定也不差。當然,手術後才3週,仍無法看到骨頭癒合的情形。醫師如實告知病人。病人說不回原本開刀處追蹤,要醫師幫忙日後事宜。醫師建議病人可開始做關節活動與股四頭肌肌力訓練,以免日後發生問題。

術後6週,追蹤的X-光已見骨頭癒合,應可進一步復健。沒想到,陪同來診的同學“吐槽”說,病人怕痛怕得要死,腳都打得直直的,動也不動一下。醫師先前的話被當耳邊風!醫師正色再交代病人復健的重要與不動會有的後遺症;並鼓勵說,年輕人可塑性大,現在開始還不遲。給他兩個禮拜,再看進步狀況。

兩週後,膝關節只能彎至50度左右。病人還抱怨,很痛還叫他動,陪同者聞言則現不認同的臉色。再2週,活動度仍在60度左右徘徊。此時,一向態度不算太佳的病人也急了,低聲的問:還有辦法補救嗎?

受傷或手術造成軟組織破壞,纖維化與瘢痕生成是最終結果。欲避免這個結果或減低其程度,靠的就是早期活動與復健。可以做而不去做,自食的後果在臨床上的表現就是關節攣縮。早期發現,用心、忍痛的復健仍有機會挽回;一旦瘢痕發展完成、定型,再努力復健也成效有限。手術放鬆與瘢痕切除,再加上術後積極復健才能增加活動度。但,手術能提供多少幫忙,事實上很難預測。

預防重於治療。不合作、主觀太強,真的是造成這個悲劇的最大原凶!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