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觀〈甘露水〉有感

1834

文/攝影 黃筱婷

「光是衝破黑暗的力量,光是揮別過去的動力,光是存在於人性的希望;人們無懼,因光之照耀,人們揚善,因光之引領;從沒有想過僅僅是一束光,竟然聚集且醞釀無數個璀璨奪目的星海。」書於2022春分時刻。

偶然翻閱到記事本中的這一段話,不由得想到寫下這段文字的緣由,駑鈍的我對於美術可說一竅不通,不想竟然在參觀完展覽後可書寫這麼一段對我來說光芒好幾丈的文字,是仔細端詳〈甘露水〉之後所獲得的力量嗎?我想〈甘露水〉是其一,而「藝術」二字本就存在於每人內心,端看是否有適當開啟的場合吧!

2022新年之始,趁著較無人潮的時分,我踏入北師美術館,準備觀賞「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這場展覽在年前便已無數次吸引我的目光,就在報章雜誌紛紛以全開版片介紹展覽的必看作品:黃土水的〈甘露水〉之時;我先往二樓走去,〈甘露水〉就在最底端也最顯眼的位置,看到她的那一剎那,我訝異於藝術家的雕刻奇才,黃土水將這位少婦略顯豐腴的身軀刻鑿得恰到好處,少婦微微仰視前方,沒有張開的眼目任由展場的燈光灑曜在她的身上,引領我寫下最開頭的那段文字,細微的光之分子讓〈甘露水〉本身就是充滿張力的燦爛作品。

我好似可以略為瞭解她被稱為〈甘露水〉的原因,她的面部表情十分詳和,就像是沐浴在豐美蜜香的甘泉之中,彷彿以已準備好迎接光的照拂;她的頭髮隨意挽在腦後,前額兩側柔軟的髮絲好像被風吹得正在飄揚,就像要起飛前往下一段快意的時光;她的右腳後放於左腳,加長了身形比例,雙手自然垂下放置於身後的蚌殼身上,那輕放的力度也顯得恰到好處。

「首位赴日學習美術,同時也是首位入選帝國展覽會的藝術家…」許多的「第一」讓我對藝術家黃土水感到驚奇,原來那以原住民族孩童吹奏鼻笛的作品〈山童吹笛〉,即是黃土水的石膏作品;這位具有天才特質的藝術家,想必時刻都想要雕琢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吧,日與夜的辛勞工作終始他積勞成疾,三十多歲的壯年便逝去,實在讓人惋惜扼腕不已。

以大理石雕刻的〈甘露水〉有著許多的稱號:「臺灣的維納斯」、「臺灣第一座裸女雕像」、「首件等身高的大理石雕像」,這些遠不及她待給我的震撼,那股震撼如水中波紋般圈圈蕩漾在周身,想必這是〈甘露水〉所寄予的啟蒙之力,讓所有人紛紛不自覺停下猛然的速度,改以寧靜和緩的眼眸,逐步觀看作品與我方二者之間所牽起的微微漣漪,那震盪出的作用力即是〈甘露水〉所喚發的光亮。

展場中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及「自覺的現代性」作為子題,展出許多百年前知識份子的重要作品,以書信、繪畫、相片、雕塑等多元方式呈現,我在眾多的展品中,得以一窺當代臺灣文化不同光譜的梳理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