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醫師的傷痛經驗

■吳重達

醫師約30多歲時,等過馬路時,左足前端被小汽車壓過。 車子跑走了,醫師只覺得有點痛,也不妨礙行動,就算了,繼續自己的行程。

回家後,自我檢查確認無骨折,就開始天天冰敷,保持活動度。上班、門診、開刀、運動倒也不受影響。有點困擾的是:每天睡醒下床那一剎那就感到受傷處痛,要稍跛行幾分鐘痛才會消失,走路才正常。如此狀況竟然經過3個月後才漸漸消失。

一個不嚴重的壓傷竟然可以困擾自己3個月?而傷者自己是個骨科專科醫師!教科書說組織受傷,第1級修復需2週,2級修復需6週,3級的完全修復需時3個月以上。醫師充分理解這道理,也認為自己受傷的肢體就是循此道路得到修復。

教科書沒詳述的就是症狀的表現與其延續性。醫師自己經歷的不舒服與痛真的只有醫師自己才懂,不太容易用言語或文字充分形容、表達。身為骨科專科醫師都如此了,要一個非醫療專業的病人說清楚,講明白就真的不容易了!

倒是自身的傷痛經驗與心路歷程可以用來投射到病人身上,讓醫師多少可以多站在病人端,至少嘗試理解病人的痛苦與感受。醫師也發現,帶有同理心的心態看診,雙方溝通,病情解釋都較容易進行。看診也變得負擔沒那麼重,診間氣氛也較輕鬆。

有一名病患去按摩,竟然弄到右胸、背發生持續性疼痛,連呼吸都痛。檢查結果是肋骨骨折與肋間肌拉傷。他要求要趕快好,醫師跟他唱反調,告訴他說需至少6週才會舒服。病人充滿質疑,醫師搬出自身傷痛例子做解釋,病人了解後,整個人就變輕鬆多了。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