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婦人,去年化療後變得十分虛弱、免疫力也變差,經檢查左肺有黴菌感染病灶,病理切片結果為「絲狀黴菌」,但再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卻是「白色念珠菌」。為確認診斷精準用藥,北榮團隊以基因序列檢測,證實為「白黴菌」。安排患者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兩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自去年2月治療迄今近一年,終於成功殲滅白黴菌,病情穩定控制未復發。
北榮感染科醫師黃祥芬表示,免疫力低下或抵抗力較差的人很容易感染黴菌,如癌症病友或血液腫瘤科患者;另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相較於一般人,新冠確診者也較容易出現黴菌感染。
她指出,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十萬種以上,鑑定及治療相當棘手。以黴菌感染症為例,傳統菌種鑑定多以「微生物培養」及「病理組織切片」為主。但黴菌感染不易透過痰液或組織切片培養出來,病理切片只能觀察外觀組織,無法確認黴菌菌種。
如果感染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用藥治療,死亡率將高達4至5成;特定黴菌若延誤治療,將近半數患者可能死亡。因此,如何正確快速鑑定判斷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為感染症精準治療首要之務。
黃祥芬說,隨著個人化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利用「快速PCR(基因鑑定)」或「基因片段定序」、「抗藥性基因突變位點」、「全基因定序」等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讓醫師就像神探一樣,可及時正確診斷、精準用藥。不止用於肺部感染,此種創新方法,也已經運用於「鼻竇」及「腦部」黴菌診斷治療,達到精準診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