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男術後走一小段路就喘 經3個月客制化心臟復健 輕鬆從1樓走到3樓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52歲男性,平常工作忙碌沒有運動習慣,出門散步經常走一小段路就覺得累。就醫檢查發現其左側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在接受治療後男子便立即回到工作崗位,卻發現體力仍然不佳;後來至復健科門診求助,經過約3個月的「心臟復健」,他已經可以輕鬆的從公司1樓走到3樓的辦公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任楊蕙黛表示,現代人受到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以及身心壓力等影響,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發生比例愈來愈高,而發生的年齡層卻有逐漸降低趨勢。
隨著醫療技術高度進展,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已不是難事。不過,在放置冠狀動脈支架後,如果沒有接續適當的心臟復健,許多病人可能仍然會「力不從心」。
楊蕙黛指出,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柔軟度、及身體組成(身體脂肪百分比)是「健康體能」的4大要素。擁有健康體能,身體才能夠勝任日常生活和工作、享受休閒娛樂、或者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在健康體能的4大要素中,心肺耐力是最重要的一項,它包含了心臟、血管與血液、以及肺臟等器官組織,在身體運作時,整體系統性的機能是評量體能最重要指標。
有些心臟疾病,例如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等,可能造成心肺耐力下降,導致體能變差;近代醫學研究已證實,由心臟疾病而造成心肺耐力不良,可藉由適當的心臟復健來改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心臟復健目的就是要增進體能,減輕活動引起的症狀,減少殘障,使病人重返社會。
楊蕙黛表示,一般來說,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病人在經過適當處置後,病況穩定時,就可以及早開始住院期的心臟復健。出院後則繼續由復健團隊依病人個別生理狀況,參考運動心肺功能檢查數據,量身訂做個人化的門診心臟復健運動計劃,主要有暖身運動、有氧運動、肌耐力訓練、緩和運動等,視個別情況每週進行3至5次,為期3至6個月左右。
然而,由於心臟復健的對象,原本就是心肺耐力不佳的病人,在這樣的復健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意外風險。因此在醫療院所進行心臟復健時,必須由復健治療師協助,全程監控心跳、血壓、血氧等狀況,以期盡早察覺異狀,盡可能減低無法預期的併發症所導致的危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