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治未病 審因施養延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應運而生,但是中醫師觀察發現,大多數的民眾只會盲從跟隨,建議民眾最好能詢問適合的養生專家或專業的中醫師的意見,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黃耆中醫診所院長游能鴻教授2日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與華夏文教基金會線上視訊講座中表示,中醫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醫藥文化,「養生」就是藉由保養、調適、養護及預防的活動,使身體遠離疾病的威脅及大自然環境的汙染,達到延年益壽。在現代醫學「養生」的定義是有計畫、有系統防止疾病,養護各器官達到最好的功能,增強身體的健康。

游能鴻指出,中醫的養生著重在整體性與系統性,主要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雖然中醫在養生有多種方法,但簡單來說,都脫離不了「天人相應、道法自然」、「形神皆養」、「動靜結合」,以及「審因施養」的四大原則與精神。

「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簡單來說,就是順其自然,以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在養生過程中,特別要符合自然規律並且要「飲食有節、各取所需」,儘量吃當季與當地的食物。

「形神皆養」則是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也就是說,除了身體健康,也同時要注重心理的健康,並且做到「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中醫「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只不過,中醫養生也同樣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並且強調要依據不同季節、年齡與時間,從事適合及適量的運動而非勞動。

游能鴻表示,中醫所強調的養生方法,從來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與方式來進行養生活動。而除了以上不同的方式之外,中醫養生也同樣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時」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養生方法,以符合「審因施養」與「辨證施養」的原則。建議民眾在聽取坊間養生資訊的同時,最好能詢問養生專家或專業中醫師意見,找到適合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