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忽略手部關節痛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林峻宇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最重要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公關提供)

無法擰毛巾、打字才就醫 生物製劑治療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3歲上班族梁小姐手部關節出現僵硬微痛,以為小病未放心上;後來愈來愈嚴重,連轉門鎖、擰毛巾都痛,也無法正常打字,就醫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數個月,症狀未顯著改善;經申請生物製劑,病情大幅改善,關節活動度明顯輕鬆許多,可以正常工作及做家事,類風濕因子數值也恢復正常。

高雄暨屏東榮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峻宇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異常而攻擊自身細胞,尤其是關節處進而導致發炎產生。症狀通常從手部關節(如手指、手腕)開始出現,且多為對稱性的發炎,蔓延至全身關節;若不積極治療可能導致關節腫痛、損壞,甚至變形、活動度受限。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男女比約為1:3。

林峻宇表示,在治療方面,第一線會以免疫調節劑(或免疫抑制劑)控制體內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減緩免疫系統對關節部位的攻擊;也會配合患者的疼痛情況,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或短期低劑量類固醇改善發炎。若第一線藥物治療使用3~6個月未有改善,會進一步評估使用生物製劑介入治療。

相較傳統藥物治療,生物製劑的作用較為精確,能針對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進行中和抑制發炎,減少疼痛、腫脹,減輕關節破壞,恢復患者關節功能。

林峻宇表示,現在的生物製劑有口服藥物、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方式。醫師會針對患者發炎情況及身體狀況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此外,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女性,若有備孕計畫,或是孕期間需要持續治療,目前也有懷孕全期都能使用且無需停藥的生物製劑。

林峻宇提醒,如果民眾發現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睡醒時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活動30分鐘以上才能緩解,並出現開門鎖、擰毛巾、騎車轉油門等動作時有困難,症狀持續2~3週,就該尋求風濕免疫科診斷評估。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