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世界地球日 第6版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發布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聯合國將每年4月22日定為國際地球母親日(簡稱世界地球日),海洋為地球最大的棲地,孕育豐富多樣的生命,為了守護地球母親,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於22日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邵廣昭榮譽講座教授攜手發布最新版第六版《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新增2種沿近海常見漁獲「嘉鱲及黃錫鯛」為黃燈,馬糞海膽自黃燈降為紅燈,紅尾圓鰺自黃燈升為綠燈。第六版總計囊括102種台灣常見海鮮種類,提供民眾及響應永續飲食的餐飲業者採買海鮮參考,以生活行動保護地球。
邵廣昭教授指出,由於海洋生物資源狀況時有變動,為提供民眾最新台灣海洋漁業資源現況的海鮮選擇指引,需每隔2至3年更新資訊,而各種漁獲趨勢圖則平均要看5年的變動趨勢來做判斷。海鮮指南主要以海洋教育為功能導向,自2021年4月22日發布第5版海鮮指南以來,獲得各級學校及社區熱烈關注,三萬本已索取一空,新版歡迎各界索取。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也表示,海漁基金會承接漁業署港口漁獲查報工作,於全國60處重要漁港長期觀察漁業現況,也在多處海洋保護區培訓漁民組成巡守隊巡邏及潛水觀察生態狀況,因此第六版將台灣西海岸知名海鮮「嘉鱲」及「黃錫鯛」納入評估,根據現有科學文獻及數據趨勢,自然族群豐度處於中低度的不穩定狀態,故列為斟酌食用的黃燈。
林愛龍並說,馬糞海膽屬定棲性物種,因本島及離島皆過度撈捕而使區域族群滅絕之虞,且復育不易,因此由黃燈降至紅燈。台灣東北海域常見的洄游性物種紅尾圓鰺,俗稱紅尾竹筴魚因漁獲量近年來顯著上升,且物種屬於生態系中層位階,因此從黃燈升至綠燈。不過由於消費者不易在一般商店取得海鮮產品具體的撈捕方法等資訊,因此在採購實踐上,建議優先選購具有永續海鮮標章的在地海鮮。
最新版海鮮指南除了調整部分物種燈號外,亦新增「三優先一原則」的海鮮採購建議,民眾面對琳琅滿目的國內外海鮮商品,可依循「有標章優先、國產魚優先、中低階優先」以及「冷凍現撈一樣好」的原則挑選。指南內也列出野撈海鮮及養殖海鮮的國內外多款著名生態標章及產銷履歷圖徽,是食魚教育最佳入門工具書,老少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