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竹籬笆內的春天逐漸消失,為讓眷村生活記憶能夠妥善保存,台灣歷史博物館和榮眷基金會,委託台灣地理資訊中心培訓眷村生活保存種子,透過共筆協作,充實國家文化記憶庫。
民間共筆書寫國家文化記憶庫2.0,進行在地知識建構,台史博與榮基會合作,委託地資中心團隊執行「移動‧行動─戰後台灣榮民與眷村生活記憶暨轉譯計畫」,希望以記憶庫為媒介平台,保存榮民、榮眷及眷村生活記憶資產,逐步完備戰後台灣多元族群記憶圖譜。
培育記憶庫眷村書寫與文化加值應用人才,全台分四地開課,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素材採集及主題書寫等分享,並透過運用記憶庫素材、2.0主題平台、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台、GIS地圖協作、故事地圖等線上工具,培力眷村文化數位敘事人才。台南課程於台史博進行。台史博指出,希望更多人加入共同協作書寫眷村的多元面貌,透過搜尋資料、書寫、轉譯,進行文化記憶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