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記文壇舊事 ── 懷念那些走在我們前面的文壇人

1515
文/圖 林少雯
■ 在周夢蝶淡水河邊山居

受文藝界崇敬的詩人周夢蝶,人人尊稱他周公。曾出版《孤獨國》、《還魂草》、《周夢蝶世紀詩選》、《約會》、《我是怎樣學起佛來》、《十三朵白菊花》等詩集。周公已仙去多年。常想起他。第一次見他,那年我十八歲,高中剛畢業,到台北來半工半讀。有一天跑去武昌街周公書攤看他,送給他一條藏青色手鉤圍巾,他不知道我是誰,我也沒說我是誰就跑了。幾十年後的一天,到他淡水山居探望他,提起這件往事,他說不記得了。可是過幾天,他找到我辦公室,將一幅卷軸送給我。卷軸外寫著「花妹妹與樹哥哥」是我一套童書的書名。打開卷軸是他著名的瘦金體字跡,寫著「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穫。」臨走時我送他到門口,他與我握手,大家都知道他的手勁有多強,幾乎把我的手給捏碎了。

 

■ 與林良及周慧珠

永遠的《小太陽》,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林良,我們都是看他在國語日報上翻譯的「小亨利」及「淘氣的阿丹」長大的。我總是叫他林良爺爺,他就像爺爺般的愛護文友們。與他結識幾十年,同遊過江南、墾丁、花蓮……。他總是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無論他有多忙,總是有求必應,感恩他為我的十本書寫序。那是他留給我最好的紀念。

周慧珠,曾任職於康軒文教機構、光復書局、國語日報社、世新大學出版中心、人間福報藝文中心、福報文化、香海文化總編輯等。身材嬌小的慧珠,腦後總是挽個髮髻,大家都暱稱他「周奶奶」。慧珠所主編的書籍、刊物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小太陽獎、金鼎獎。她在編《小作家》月刊時,經常向我邀稿。她在《人間福報》服務期間規劃出版我所撰寫的古籍白話賞析—弘一大師與豐愷師徒合著的《護生畫集》套書六冊,由《香海文化》出版。慧珠英年早逝,留給文友們無限的懷念。

 

■ 與紀剛在洛杉磯

學生時代,就讀過紀剛被列為四大抗戰小說之一的《滾滾遼河》。他是我心目中的大作家。1994年我去美西旅遊,到洛杉磯時特別脫隊去看作家徐意藍,她邀宴了一桌旅美作家餐敘,席中就有紀剛。能與我的偶像見面,非常歡喜。後來我在幫《中央日報》副刊撰寫〈作家的第一本書〉專欄時,還特別隔洋訪問他。他年長我許多,我們算是忘年之交。

 

■ 與蔡文甫老師

懷念蔡文甫老師。我辭去工作進入文壇,蔡老師是第一個給我專欄的主編,那時他在編《中華日報》副刊,他不厭其煩的寫信鼓勵我,細心教導我如何把報導中有關數字資料寫得更清楚詳實。他經營的出版社《九歌》的子公司《健行》,也為我出版了《溫柔的對待》和《愛你的心情》兩本散文集。此二書於民國八十七年獲五四文藝散文類獎章。感恩蔡老師的栽培,他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 與修道的前輩墨人老師

墨人老師,曾任報社主筆、總編輯、總經理、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副董事長。創作以詩和小說為主,長篇小說《紅塵》獲得新聞局金鼎獎及嘉新優良著作獎。

墨人居住北投山區腳下,市圖秀山閱覽室就在他家附近,他每天寫作、打坐練功之餘,都會到閱覽室去翻閱報章雜誌。每翻到我的作品,就會寫信來鼓勵我。他極有耐心,蠅頭小字寫得密密麻麻,對我這晚輩鼓勵有加。應《文訊》封德屏社長之邀,訪問過幾次墨人。他寫作態度的認真勤奮和古典詩詞的造詣,是我望塵莫及的。

 

■ 與「永遠的青鳥」蓉子

與詩人羅門及蓉子伉儷的合影,攝於台南孔廟,有三十多年歷史了。當時是參加省政府新聞處所舉辦的府城參觀活動。蓉子是位溫和有氣質的詩人,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位大姊姊,我更喜歡叫她阿姨。她總是和顏悅色,說話聲音輕柔,跟她在一起的時間雖不多,但幾次的旅遊、座談會、聚餐等,也體會了詩人的氣度。她送過我她的詩集《青鳥集》,我也在中央日報〈作家的第一本書〉專題中專訪過她,介紹他1953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青鳥集》。

蓉子被稱為「現代李清照」、「不凋的青蓮」,「自由中國詩壇祖母輩的明星詩人」。余光中讚賞她為「詩壇上開得最久的菊花」。她寫詩也寫散文,創作不斷,被譽為詩壇「永遠的青鳥」。

蓉子的夫婿羅門,也是知名詩人,曾獲藍星詩獎、文復會文化榮譽獎、教育部「詩教獎」、中國時報推薦詩獎、中山文藝獎。「麥堅利堡」詩獲菲律賓總統金牌。羅門已被編入中文版的《大美百科全書》和英文版的《世界名詩人辭典》。

 

■ 與楊念慈老師

專程到台中,為《文訊》採訪資深作家楊念慈老師。拜讀過楊老師許多著作,與他相識幾十年,曾同遊過溪頭、亞哥花園等地,也一起開過幾次座談會,聽他娓娓敘述,喜歡他的學者和作家風範。小說《少年十五二十時》為他的代表作之一。楊老師是天生的說故事高手,小說佈局懸疑、人物性格和語言類似電影的運鏡手法,極有戲劇張力。他也是軍中作家代表之一,曾獲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小說類獎章、教育部文藝獎等獎項。曾在中興大學中文系任教。他早期寫新詩和散文,後來以小說創作為主,著有散文《狂花滿樹》,小說《殘荷》、《落日》、《陋巷之春》、《廢園舊事》、《黑牛與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時》、《大地蒼茫》等長短篇近20部。

 

■ 與畢璞大姊

畢璞大姊是一位廣播人、作家、翻譯家。先後於《大華晚報》、《徵信新聞》擔任家庭版編輯。出版的40部著作中,有14部短篇小說、3部中篇小說、12部散文、小說散文合集1部、2部傳記、1部雜文、3部兒童文學作品、4部翻譯小說。散文作品〈第一次真好〉被選入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國文課本……,在她仙去前《畢璞全集》問世。

幾次去專訪畢樸大姊,也曾與封德屏及姊妹們開著關懷資深作家的列車登門去拜訪。我是小輩,對文壇大姐們的作品、行誼都尊崇而敬佩。不論我私訪或與姊妹們一起去打擾她,她都如此親切,雖然摔斷腳,拄著拐杖、甚至坐著輪椅,也親迎親送,親切的接待大家。那年文訊拍賣作家們捐贈的文物,大姊捐出林語堂先生的字及多位作家的畫,還捐出豐子愷為林語堂創辦的《宇宙風》雜誌繪製的漫畫十三幅,珍貴的手稿原畫,拍到了高價。大姊的慷慨大度,永留人心。

 

■ 與梁丹丰大姊

梁大姐既是作家、畫家也是學者。我們曾同遊過台灣許多地方,也曾一起應邀去佛光山演講,還一起出洋參加世界女記者作家協會台灣分會去希臘、土耳其開年會。旅途中,在羅德島,她曾在我耳邊說了些悄悄話,讓我一生受用無窮,非常感恩她。後來也為《文訊》專訪過她,她贈送我許多畫冊。大姊最了不起的是,她不為自己作畫,而是繼承父訓畫天地的大美和大愛。13歲逃難到重慶時,她開始學畫,父親梁鼎銘要她大聲發誓:「畫畫是要把人們忘記的身邊的美找出來,找回來後要還給他們。」她一生遵從此誓言,讓她從一開始學畫就知道要畫天地的大美和大愛,使人間更美善。她不能私有,她的畫最好的歸宿就是捐給國家。晚年她將一萬多幅畫捐贈國家圖書館,出席大姊的畫作捐贈儀式,禁不住讓人熱淚盈眶。

 

■ 與曾永義、瘂弦在蘭嶼

藍天碧海,海天一色,難忘蘭嶼之旅。與曾永義、瘂弦和蘇偉貞一起應《牛頓雜誌》之邀,到藍嶼了解當地的環境和生態。記得瘂弦和曾永義兩位老師在海邊喝高粱,半杯酒加半杯水,喝得高興。他們也邀我一飲,我既沒酒量也沒酒膽,不敢應戰。他倆高談闊論,我就在一旁聞聞酒香。雖然滴酒不沾,但竟然獲邀加入酒黨,終身難忘。瘂弦如今移居加拿大,曾永義已位列仙班,留給文友和傳統戲劇界無限懷念!

 

■ 與姚宜瑛在愛琴海

那年,世界女記者作家協會台灣分會的姊妹們,開拔到希臘愛琴海邊開年會。年會結束後,姊妹們盡情享受藍天白雲的饗宴,乘著郵輪在海上遨遊,並登島去玩了幾天,留下許多美照。

姚大姊是作家、出版家,曾任《掃蕩報》、《經濟日報》記者,《中國文選》主編。她創立的大地出版社是臺灣文學出版界的「五小」之一。她個人出版過《春來》、《十六棵玫瑰》、《煙》等作品,散文〈暗〉、〈報答〉於聯合報副刊發表,並被讀者文摘選入刊載。

姚大姊對我極好,她喜愛我在中華日報的專欄「氣功不神秘」,力排眾議出版了三本書。也出版了我的一套童書《樹哥哥和花妹妹》。力排眾議,是因為大地是專出文學書的出版社,竟出起氣功和兒童文學的書。感念姚大姊的愛護和栽培。她雖已去了天家,但對文學的貢獻永存人心。

 

■ 與李潼在墾丁 

那年,參加兒童文學之旅,到墾丁開研討會,在海邊看海看浪吹海風。李潼那時意氣風發,辭去教職,專心創作,不但得了許多大獎,也寫了幾首膾炙人口的歌詞。沒想到人生無常,他在文藝界發光發熱的當下,卻英年早逝,留給所有文友無限的哀傷和懷念。

李潼1978年開始寫作,文類包含兒童文學、散文、小說、新詩、歌詞等,也有劇本、文學評論和報導文學等創作。他最知名的是兒童文學和少年小說的作品。他寫的歌詞以〈廟會〉、〈月琴〉、〈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兒童文學創作連續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少年小說首獎。曾獲時報文學獎及國家文藝獎。創作不輟的李潼,2004年英年早逝,享年五十一歲,令人悲痛萬分,他去世前幾天還寫了一封信給我,捧著信不禁熱淚盈眶。李潼曾邀我為他的一本新書寫序,那是我唯一為他做過且值得懷念的事。

 

■ 與瀟灑的丹扉阿姨

婦女寫作協會的女作家,不論年紀,都以姊妹相稱,但對丹扉,我總稱她阿姨。我學生時代即讀丹扉阿姨的《反舌集》,她共出版過30多本專集。文風機智流暢,常以自嘲和幽默筆調刻劃人生百態和社會現象,風靡一時。

我是她的粉絲,每次見到她都覺得很歡喜。她是個很自在的人,跟她說話讓人感到愉快。有一次我們在信義路長榮大樓旁等封德屏下樓。丹扉跨坐在路邊一輛路人甲的摩托車上,像即將遠遊的騎士,模樣兒很瀟灑,那就是她的樣子。我們邊聊邊笑,很開心。但她經常在忽然消失,讓大家找不到,原來當了背包客去大陸旅遊,一去半年,在那年代實在是叫人敬佩得五體投地。

 

■ 與文壇才女曹又方

曹又方是才女也是美女,更是「暢銷兩性作家」、「十大暢銷女作家」之一。她的中篇小說《綿纏》,為她贏得「張愛玲第二」的封號。

又方為人熱忱,幾次辦旅遊都曾邀約我。我與她同遊過緬甸和俄羅斯。這張相片攝於緬甸伊洛瓦底江畔,兩人剛在江畔的佛寺禮佛,光著腳站在江邊的石頭上。入緬甸的佛寺,要脫鞋,光腳是對佛陀的尊敬。後來她身體欠安,我跟幾個朋友還陪她去羅東一遊,讓她散散心。她的生前告別式,發了帖子給我,我一直將那張帖子擺在茶几上,天天想著要去。結果到了當天,對那張天天看著的帖子竟然有看沒有到,還徹底忘記這件事,因此沒去。事後回想起來,是由於不捨,也不願意相信她就要走了!那天我若真去了,不知會哭成甚麼樣子,讓大家也跟著我悲傷,所以老天爺就不讓我去了!

與曹又方在緬甸
■與 邱七七大姊

七七大姊曾擔任過教師,後來在招商局輪船公司工作,1948年開始業餘寫作,曾任《臺灣日報·婦女週刊》主編,創立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和女作家《文友合唱團》。著有散文集《火腿繩子》及近年的《烽火家書》,曾獲中山文藝獎、中國婦女寫作協會文壇工作貢獻獎,是位愛護和提攜小輩的大姊姊。

數十年前我剛辭去工作專心投入寫作,她即邀我加入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幾十年來參與婦協活動一起去過許多地方,七七大姊的大器,贏得人人尊敬。我為《文訊》月刊專訪過她幾次。每次去她都高興地邀我一起唱歌。她可以不看歌詞,唱出三百多首歌,博聞強記,令人敬佩。愛唱歌的七七大姊,是一個愛笑又快樂的人!

與徐薏藍在茂林
■ 與徐薏藍

徐薏藍也是我的大姊姊,她曾任教職,後專事寫作。以小說崛起於文壇,也將她所創作如清流般的小說改寫連續劇在中視播出,曾獲五四文藝獎章,及電視編劇魁星獎。有一年我們一起旅遊湖南,我重感冒,十多天與他同座、同宿,她沿途照顧我,還將出門備用的藥都給我吃了。每次她由美國回台,總是帶著許多東西送給文友,記得她送過我貝殼桌墊、吹風機、捲髮器、水果盆……。她在美期間,常與我通信,甚至會先為我準備好回郵信封並貼好郵票,如此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