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是雕塑藝術的一種方法,台灣常常應用在廟宇屋頂。在台南有一位第四代的泥塑師傅葉泳勝,在家族緣分的牽引之下,學得一手傳統泥塑、剪黏藝術的好功夫,南台灣大小廟宇、洋樓、墓園都有他的作品。但工作雖然很多,近年來學徒卻愈來愈少,他憂心如此具有文化意義的傳統工藝面臨失傳,急尋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傳承的行列。
安定區港口港南里的葉家傳人葉泳勝,泥塑技藝師承「葉鬃」祖叔孫,也是葉家獨傳的第四代,從小看著、跟著長輩四處「做工」,在泥土堆裡、在一間間的寺廟的泥塑彩繪中長大。他不諱言自己學歷不高、看不懂注音符號,但做起泥塑、剪粘卻是充滿自信,功力深厚已不必打草圖就可以直接上色,不只傳統龍柱、石獅,現代的人物和花鳥也難不倒他。
抿石子泥塑、公墓泥塑工、廟寺剪黏、交趾燒、泥粘花、老街修復都是葉泳勝的拿手絕活。葉泳勝以一台摩拖車走遍各縣市,一個人帶著工具就上場,地方大廟或是小小的土地公福德宮的修復,常看得到的身影,但身邊少了助理、學徒讓他不免遺憾。
這幾年葉泳勝很積極的主動向外聯繫、發聲,希望透過媒體、學術研究參與和訪談,讓更多人看到他、也看到這門傳統工藝面臨失傳的危機。
葉泳勝會到社區大學與藝文空間演講,無論是在地交趾燒、泥粘花工藝班、宮廟委員在地泥塑工作坊,他都來者不拒,甚至友人家中希望有一幅傳家的家族泥塑畫,他也願意到府服務。葉泳勝希望有興趣的年輕人與他聯繫,他會耐心傳承,一起守護台灣傳統的美好。
(記者姚正玉)